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析古今文献中灸法治疗失眠的取穴规律,期望对临床艾灸治疗失眠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华医典》进行计算机检索,选取重要并具有代表性的针灸专著和立有专篇针灸记载的综合医学古籍,摘录灸法治疗失眠的相关条文,对纳入文献的相关腧穴分类整理,录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近10年(1992—2013)灸法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将文献中出现的腧穴分类整理,录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检索得到相关古籍9部,涉及腧穴54个。腧穴数量分布较集中的经脉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腧穴部位分布情况:下肢的腧穴占25.9%,胸腹的腧穴占22.2%,背骶的腧穴占22.2%,上肢的腧穴占20.4%,头面部的腧穴占9.3%。2检索得相关现代文献97篇,涉及腧穴64个。腧穴数量分布较集中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任脉,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47次、涌泉36次、肾俞22次、脾俞21次、足三里19次、心俞18次、肝俞15次。腧穴部位分布情况:背骶的腧穴占36.8%,头面部的腧穴占22.8%,下肢的腧穴占19.3%,上肢的腧穴占10.5%,胸腹的腧穴占10.5%。3古今文献中均涉及使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神门、心俞、胆俞、肾俞、肺俞、太溪、内关、太冲、膻中、气海、神道、百会及灵台。4现代文献较古代文献相比,肺经、小肠经、三焦经、脾经以及胃经的腧穴数有所减少,而膀胱经、督脉的腧穴数明显有所增多。结论古今医家灸法治疗失眠,选经取穴有明显规律:虽然排序不同,但是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为主选经脉。其中,古代注更注重调治脾胃,以取脾胃经腧穴为多,常用腧穴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等;现代临床更注重调治心神及脑神,多取督脉、膀胱经腧穴,常用腧穴包括百会、肾俞、脾俞、心俞、肝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