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探求我国区域资源基础保障程度,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本文在资源稀缺性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基础评价的“地‐地”对应关系及资源基础评价的“人‐地”演进关系理论建立区域资源基础保障程度评价模型;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计算四大区域资源安全系数,对比分析评价四大区域资源基础保障程度;根据区域及各省区资源基础保障程度系数大小,分析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全国、区域及各省区的分布特征,研究不同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合我国及各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保障区域资源基础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东部地区京津沪地区缺水严重,中部地区虽然各省区资源分配较为平衡但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西部地区资源总量较高但各省区分配不平衡,东北地区资源相对丰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我国区域资源基础保障程度差别较大,且整体上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资源状态较差;中部地区资源状态一般,略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状态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资源基础保障程度最高;东北地区资源状态良好,仅次于西部地区,但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我国各省区资源基础保障程度各异,在拟合的31省市自治区中,有23%资源相对安全,开发潜力较大;有10%资源安全系数大于5,但仍属于资源利用蓝色预警范畴,虽然资源利用潜力大,但已经快进入黄色预警行列;有23%属于资源利用次低安全度地区,资源有一定开发潜力;有45%的省区资源安全较低,属于完全低安全度地区,资源利用红色预警。其中,东部地区蓝色预警区较多、中部地区黄色预警区较多,而红色预警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区域。我国各种资源要素的资源基础保障程度空间分异存在较大差别。研究显示,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基础保障程度红色预警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区域。无论何种资源,在西部地区红色预警区较为集中,75%的水资源属于红色预警区、67%的森林资源属于红色预警区、70%的耕地资源属于红色预警区,以及43%的矿产资源属于红色预警区。由此,区域资源保护应从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保护资源,缓解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