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观察及健脾化痰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处方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syyd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第一部分:对干部保健门诊9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状况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究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血脂的相关关系,为高血压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管理及进一步深化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生物学依据。  第二部分:从导师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病例资料入手,探索其辨治高血压病的特点及用药规律,为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提供临床依据,丰富该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1.设计调查表,准确收集并填写高血压病病例四诊资料,根据四诊资料辨证,确定中医证型;指导患者填写SF-36生活质量量表,并计算得分;  2.收集并记录患者此次或近1个月于我院化验所得结果,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尿酸及血脂主要指标数值;  3.收集导师门诊痰浊型高血压病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其论治高血压病的特点及用药规律;  4.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及证型分布:收集的94例高血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人为主,病程多分布在15年之内;血压分级以3级为主,血压危险分层以很高危组为主;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常见。  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状况: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82.98%、69.15%、61.54%,女性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男性,老年人组高血压知晓率高于青中年人组,而控制率低于青中年人组。  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的观察结果:老年人、病程较长者多见于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较年轻及病程较短者多见于肝火亢盛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1级和2级多见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3级在其余三型中均多见;中危组、高危组以肝火亢盛型居多,很高危组在其余三型患者中均多见。  与血尿酸、血脂的观察结果:高血压病伴血尿酸、血脂异常者分别占28.72%、74.47%;在血尿酸、血脂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证型构成均以痰湿壅盛型最多,其证型分布均与所调查高血压病整体的证型分布一致;痰湿壅盛型血尿酸水平、 TC水平、LDL-C水平明显较高(P<0.05)。  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结果:高血压患者在SF-36量表的各个维度生活质量积分均有所降低;不同分级的高血压病患者在PF、RP、VT、SF四个维度的得分有差异,其中PF、SF均以3级最低;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在PF、RP、GH、VT及RE五个维度的得分有差异,均为中危组最高;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在 PF、GH、VT、RE及MH五个维度的得分有差异,其中PF、GH及VT得分均以阴阳两虚型最低,RE与MH得分均以肝火亢盛型最低。  第二部分:  对纳入的46例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后得出,患者临床上除具痰浊证症状之外,常兼夹血瘀、湿热症状;常见症状为头痛、眩晕头重、纳少神疲、腹胀满闷、心烦、胸闷、肢体倦怠、失眠、气短、呕恶痰涎、口干、头沉如裹等,常见舌色排序为舌淡>舌紫暗>舌暗红>舌红,常见舌形排序为舌体胖大>齿痕舌>舌瘦小>裂纹舌,常见舌苔排序为苔白(厚)腻>苔薄白>水滑苔>苔薄黄,常见脉象排序为脉细滑>脉弦滑>脉滑>脉滑数>脉弦,总体以滑脉为主;导师临床常用药为甘草、半夏、茯苓、白术、党参、陈皮、厚朴、海螵蛸、干姜、苍术、牡蛎、火麻仁、黄芩、附子、天麻、柴胡等;用药药性以温、平、辛、甘为主;健脾化痰为导师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的核心思想;常用补虚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及活血药,常用补气药为甘草、白术、党参、大枣、黄芪等,喜用具升阳胜湿、调畅气机等功效的“风药”。  结论:  第一部分:  1)保健门诊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常见,且证型分布受年龄、病程、血压分级、血压危险分层影响;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高。  2)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高。  3)保健门诊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血压分级高、危险分层高及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而肝火亢盛型尤以精神健康受损明显。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时,明确以痰浊为病理因素时,常顾及痰瘀互结、痰湿化热之象;所诊治高血压病患者除见头痛、眩晕、胸闷等典型症状外,还可见脾胃系及全身症状,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紫暗;常见舌形为胖大舌、齿痕舌;常见舌苔为苔白(厚)腻、苔薄白、水滑苔、苔薄黄,脉象总体以滑脉为主;健脾化痰为导师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的核心思想,临证时常辅以平肝药、活血药,常用药药性以温、平、辛、甘为主;此外喜用“风药”及辛开苦降法共同调畅肝脏及中焦气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