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了人才培养,大学将不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离开了科学的培养也将不成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立30多年来,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历时研究,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学科的划分为节点,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研究从招生至今三十年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次整合和分化,本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彰显各时期培养模式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演进的内在统一性和不断创新性。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释了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生三种培养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转向的背景。“又红又专”模式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峻挑战时产生的。“一专多能”模式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始变革的。在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更加突显,从而使该学科得到重新定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生三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章主要阐释“又红又专”的培养模式虽然规模较小,受到质疑,但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功能。第三章分析“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没有很融洽地将网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但是整体上教师学历得到整体提升、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第四章总结“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在量上满足了社会和高校的需求,但是在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针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提出“四则运算”的优化建议: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在招生方面做“减”法:相对减少跨专业考生人数,达到“前素质”整体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加”法:增加方法类和思维创新类课程;在培养机制方面做“乘”法:多种制度相乘,使硕士生的活力迸发;在评价方面做“除”法:打破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使之与过程性评价协调发展,过程性评价注重层次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