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写作知识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编写者的价值理念,还承载着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关注社会、关注自我良好德性养成,以及娴熟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等认识的价值判断。建国以来,语文教科书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与编排经历了从“繁盛”到“淡化”再到“出现”的变化过程。这一现象表面看来,是写作教学内容的革故鼎新,实质而言是编辑、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写作知识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之于写作教学科学发展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知识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编写者的价值理念,还承载着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关注社会、关注自我良好德性养成,以及娴熟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等认识的价值判断。建国以来,语文教科书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与编排经历了从“繁盛”到“淡化”再到“出现”的变化过程。这一现象表面看来,是写作教学内容的革故鼎新,实质而言是编辑、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写作知识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之于写作教学科学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结果。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写作单元的写作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从写作知识呈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分析写作知识的价值取向,借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写作知识。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写作知识与语文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教科书写作知识的梳理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对写作知识的要求,构建了写作知识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主要分为外显的写作知识价值取向,包括“思维能力”“交际意识”“过程写作”“文体类型”四个具体类目,内隐的写作知识价值取向表现为“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学生自我”三个类目。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写作单元的写作知识为分析单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写作知识的呈现内容与方式进行数据的梳理,并从以上七个方面对写作知识价值取向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视角进行分析。论文发现写作知识价值取向从内容层面而言,注重对写作思维的关注与训练、注意交际意识的强调与开发、偏重过程写作的凸显与实践、关注文体类型的考察与审视、引导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热爱、社会生活的审视与思考、对学生自我的追求与深思;从形式上而言,突出写作知识陈述式的表达,关注写作知识的可操作性。总体而言,写作知识价值取向内容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等文件要求、注重写作知识价值取向“立言”与“立德”的圆融互摄、亟待更新写作知识、写作知识价值取向呈现方式与知识形态呈现具有矛盾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写作知识价值取向提出了几点编排与教学建议。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一套性教育读本《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创作与使用历程,反思我国小学性教育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儿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以儿童利益相关者及其性教育责任为切入口,思考我国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方向。读本创作篇:针对性教育实践中对性教育目的和内容理解的偏狭,性教育专门性、专业性教材的匮乏,性教育稳定课时的缺失等普遍存在的问题,《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确定以“儿童
为调查建设项目对包气带土壤的污染现状,HJ 610—20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导则”)中明确提出需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和评价工作等级为一、二级的改、扩建项目进行包气带污染状况调查和包气带土壤浸溶试验。但导则中未明确浸溶试验中包气带土壤的前处理方法,故以试验目的为依据,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现行固体废物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不同前处理方法选择依据。最后从环境监测和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即要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理论语言由学术化、理论化向大众化、通俗化转换,影响和普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这对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感染力具有非凡意义。当下,媒体融合的发展俨然成为时代潮流,我国舆论发展的格局得以重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局面也变得日益复杂。因此,理论传播者科学研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规律,科学谋划推进理论传播的进度
道德信仰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于明确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方向、凝聚道德共识,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境界、塑造道德人格,解决道德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问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具有重要作用。网络的快速崛起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改进文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日常行为方式的选择,
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义”德自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思想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和精神追求中,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受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义”德在现代弘扬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难题。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义”德理念,为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价值依据。中华传统“义”德源于人民息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通过各种媒介建构国家形象,以形成国家认同。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可见中国国家形象已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定位。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表明重塑国家形象是新时代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教科书是国家意志、民族文化、时代进步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信仰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于世界和人生“应当如何”的追问和思考,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人都离不开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独特的理论意蕴与价值内涵第一次实现了科学与真理的结合。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他们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自身的价值选择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
奖状是中小学荣誉体系中的常用物件,是对优秀学生予以肯定的物件证明。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学期考试或者是品德评估中对自己寄予了极大的期待,希望能通过周期内的个人努力获得奖状。在一定程度上,奖状不仅仅是物化的荣誉载体,还蕴含一种荣誉评价的话语方式。正是奖状中各种符码的相互表征,奖状从纸质文本走向了神圣化,成为荣誉的象征。从话语符码的表达到颜色图案的选择,通过特定的文本建构图式,奖状向观者传递了一种
现代化体现着技术、经济、信息等各方面的大爆炸,人类思想也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社会各方面都随之变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德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时代的视角下、在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承担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来说,面对社会对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教学变革的稳步推进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但是,教师面对重重压力和挑战所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状态却常常被忽视,惰性正是其中之一。惰性的滋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阻碍了教学变革的推进。如何降低教师面对教学变革出现的惰性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将试图通过探索教师教学变革惰性的现状和成因为缓解这一问题提供材料。论文围绕着“教师惰性是什么”、“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