铯原子7D5/2激发态超精细分裂测量及超精细作用常数确定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碱金属原子的超精细结构的测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碱金属原子S态和P态的超精细结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然而,由于强关联效应和屏蔽效应,碱金属原子D态的超精细结构测量一直以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碱金属原子从S态激发到D态不能通过基态的单光子跃迁来实现,而可以通过双光子跃迁来实现。为了减小多普勒展宽效应,采用无多普勒双光子光谱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该技术结合选定的激光频率,可以确定室温下碱金属原子的激发态能量和超精细分裂。本文基于铯原子6S1/2→6P3/2→7D5/2阶梯型三能级系统(852 nm+698 nm),在室温铯原子气室中测量7D5/2态超精细分裂间隔,并进一步确定超精细作用常数,结果为7D5/2态的磁偶极超精细作用常数(A=-1.70(0.03)MHz和电四极超精细作用常数(B=-0.77(0.58)MHz))。通过扫描698 nm耦合光激光频率,得到了无多普勒高分辨率的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协助的光学双共振光抽运光谱(Double-Resonance Optical Pumping,DROP),并引入光纤波导型电光相位调制器的边带作为频率标记来测量Cs 7D5/2态(F"=6),(F"=5)及(F"=4)相邻超精细能级分裂间隔以此提高频率测量的精确度。EIT成分使得DROP光谱的线宽变窄,有助于提高光谱分辨率。实验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测量结果一致。考虑到实验的误差,主要由得到的光谱谱线线宽和驱动电光位相调制器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不确定度和不稳定度所造成光谱分辨率受限制导致。852 nm探测光的锁频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698 nm耦合光的非线性频率扫描也对实验结果有影响,频率扫描范围越大导致越明显的非线性效应;光谱信号的不对称也影响了拟合确定的中心频率,也影响测量结果的起伏;由于原子气室温度起伏导致的原子数密度波动,和光束的不重叠也影响超精细分裂测量的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采用了高磁导率坡莫合金金属磁屏蔽装置来减小杂散磁场,但塞曼频移也影响了实验结果;由于梯度光场与原子感生电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斯塔克频移会产生与光强有关的测量误差。这些不确定性都导致了所得到的超精细光谱的误差。超精细作用常数对精密测量和提高基本物理常数的精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利用EIT辅助的DROP谱测量了铯原子7D5/2态(F"=6),(F"=5)及(F"=4)超精细能级分裂及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等相关研究,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如下:(一)介绍了光谱及光谱的发展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光谱类型,阐明了研究的动机及意义;(二)基于光场与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了阶梯型三能级系统EIT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其吸收和色散特性;介绍了超精细分裂和超精细作用常数之间的关系;(三)基于铯原子7D5/2态分裂间隔窄,通过光谱方案的选择及实验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实验搭建了级联三能级EIT系统,得到了铯原子7D5/2激发态EIT辅助的DROP光谱;(四)研究了超精细分裂和超精细作用常数的关系,在698 nm耦合光上加位相调制并根据所获得的无多普勒的EIT辅助DROP光谱,标定相应态的频率间隔,并通过计算确定了铯原子7D5/2态的磁偶极超精细作用常数A=-1.70(0.03)MHz和电四极超精细作用常数B=-0.77(0.58)MHz,并分析了实验误差的来源。本文有特色的部分:1)使用无多普勒的EIT辅助DROP光谱测量了铯原子7D5/2态(F"=6),(F"=5)及(F"=4)的超精细分裂间隔,并引入光纤波导型电光相位调制器校正了频率间隔;2)基于双光子无多普勒方案,通过扫描698 nm激光频率且在698 nm上施加射频位相调制,测量了铯原子7D5/2态磁偶极超精细作用常数和电四极超精细作用常数。
其他文献
趋化现象是细胞对化学物质的一种定向迁移策略.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使得生物在生存时学会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由此可见对趋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解的先验估计、常微分方程的比较原理、构造自由能量等方法研究以下带广义Logistic项的趋化系统(?)的解的全局存在性以及解的长时间行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趋化现象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并最终引出该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
植被恢复是矿区修复的重要手段,研究种群恢复动态特征对揭示半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和物种共存维持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对进一步优化植被生态恢复配置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平朔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连续监测,研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种群结构和群落伴生种的生态位及空间分布动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刺槐种群初期栽植密
自旋噪声谱是一种探测热平衡态系统自旋特征的技术。起源于热原子系综的自旋探测,可以反应原子的自旋属性、能级结构、扩散特性及识别磁场等物理信息。应用自旋噪声谱技术于半导体材料、量子阱、量子点中研究自旋动力学过程,发展自旋电子学器件,有望促进自旋成为下一代基本量子信息单元,实现超越摩尔定律的存储技术。由于自旋噪声谱微扰动的探测特点,信噪比非常微弱。本论文主要基于含有10Torr氖气(Ne)和20 Tor
精密测量物理是物理学与计量学、信息科学以及各学科内部不同方向交叉、融合发展的前沿领域学科。它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揭示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推动着新的精密测量器件、测量系统和测量概念的产生及学科前沿的发展。利用经典手段测量,其只能达到经典极限或称为标准量子极限精度。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和灵敏度,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非经典光场,利用光场的压缩、量子纠缠等非经典特性,使得测量精度和灵敏度能超越
为完善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架构,运用录像统计、访谈、赛场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使用普通护具与电子护具的两届奥运会决赛的腿法技术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跆拳道腿法技术创新与开发以及体系构建进行探索。研究认为:电子护具的使用和比赛规则的改变引发了腿法技术内容和使用形式的明显变化;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创新应该从穿戴电子脚套的感应点和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下肢不同运动方式来挖掘潜在的技术;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由
随着传统技术测量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在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探测技术面临探测灵敏度受量子噪声限制以及易被杂波背景噪声干扰等难题,对环境态势感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复杂的电磁环境要求雷达系统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与抗杂波能力,以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传统雷达容易受背景噪声和损耗的影响,限制了雷达探测目标和环境感知的性能。量子雷达是一种在经典雷达的框架中引入量子技术的新型雷达探测技术,利用与经典电磁学不同的
在厄米量子力学领域中,我们假定量子系统处于封闭的孤立状态。在这样理想情况之下,系统不会发生耗散,其可观测物理算符为厄米算符,即具有实数本征值。而在实际情况中,量子系统总会与其所处的环境通过驱动和耗散、涨落过程相互耦合,同时会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产生耗散,称之为量子开放系统。由于将环境对系统的干扰因素占比太大,厄米系统已经不足以去解决这些实际物理问题。尤其,在量子通信传输领域,环境对压缩光、
随着量子信息的快速发展,量子通信成为了科技界的研究热点。量子通信的远距离传输,需要在遥远的两个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纠缠。目前长距离光量子网络的实现仍存在很大的挑战。2001年,段路明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子系综的DLCZ(Duan-Lukin-Cirac-Zoller)量子中继方案,这个方案结合了原子系综中的量子记忆和纠缠交换,克服了光纤中的指数损耗问题,为长距离量子通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量子网络通常是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量子理论与方案的不断完善,量子信息做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量子通讯作为量子信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最吸引人们的特性在于可以实现物理层面的信息安全传输,而这种安全基于一种奇特的量子态---光量子纠缠态。量子存储是实现长距离量子通讯、构建光量子网络的关键技术,它要求能够对光量子态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和高效的相干读出。目前,人们已经利用许多物理过程如电磁感应透明(Ele
随着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成功,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的激光开始了它在科研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内的应用,大大推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将它应用于微观世界,人们也能更加精确地认识宏观世界的本质与奥妙。20世纪末,朱棣文等人因为在超冷原子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自此,超冷原子系统作为一个人为可控平台开始活跃在物理学的诸多前沿研究中,光与原子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