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开放包容的理念,目的在于道路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区域共同发展。该战略的实施势必会给沿线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尤其对于中国自身。单从制造业方面看,中国制造业正在进入消化传统产业和引领新兴产业时期,一方面中国需要将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的产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需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落后,对制造业产品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机制、次序和空间转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一带一路"战略、制造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深刻的内涵和发展目标,简介了沿线地区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中国制造业虽增长速度快,但规模较小,虽投资多元化,但投资地区较为单一,从而为下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三部分: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机制、次序和空间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导致产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力量,产业转移的次序是高替代弹性行业先"走出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走出去",空间模式是高替代弹性的低技术行业易向低等级区域转移,而低替代弹性的高技术行业则不易向低等级区域转移,从而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实证了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因素,认为市场规模、交易成本、资源禀赋、贸易壁垒、实际利率等是影响制造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替代弹性和沿线国家的区域等级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得出替代弹性较高的低技术行业以及中低技术行业可以转移到科技含量较低的低等级区域;替代弹性较低的高技术行业以及中高技术行业可以转移到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等级区域,并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对中国制造业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具体情况做出了分析。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宏观层面建议中国政府宏观把握、稳步推进,完善交通、提高信息化水平等;中观层面建议产业主管部门做好企业和产品的转移规划,其他产业给予制造业支持;微观层面建议加强企业和民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