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贝类如贻贝、牡蛎、蛏子和蛤蜊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脂类和微量元素,是我国沿海居民的主要海洋食品之一。贝类具有富集周围海洋环境中砷的能力,因此贝类的体内含有比一般陆地生物高得多的砷。贝类体内的砷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进入人体后,有些形态的砷可以很快被排出体外,但大量的砷会在体内积蓄,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尤其是毒性较大的无机砷在人体的积蓄和对人体的毒害尤为值得关注。所以对海洋食品的生长环境和加工过程中的砷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砷进入人体的途径,除了职业性接触是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口腔-胃肠道系统,即通过食物和水的食用而将砷摄入。砷通过食品摄入而引起人体健康损害的问题已引起了各国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本文利用砷的体外生物利用度方法对海洋贝类中砷在人体中的溶解和转化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含砷量较高的海产品中砷在人体环境中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1 浙江沿海地区四种海洋贝类中砷的形态和含量分析 四种贝类样品采集。总砷的测定采用微波消解一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比较样品处理的干法消解和微波消解,结果表明微波消解快捷省时、操作简便,更适合贝类前处理。无机砷含量采用盐酸溶液浸提—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几种贝类的总砷含量虽比一般食品高,但无机砷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贝类的砷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测定贝类产地的海水和海洋沉积物的砷含量,并与贝类砷含量作对比分析,发现海洋砷环境对贝类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有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