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以其出色的讽刺艺术叙述手法,铸就了中国讽刺小说史上的一座巅峰。闲斋老人曾评价到:“《儒林外史》在叙述手法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画工化工,合为一手”,(闲斋老人,2008)而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春秋笔法“的使用上。在我国,这种叙述手法精于文理,用字准确,文辞简约而易晓,含义隐蔽而深刻。对小说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行和渲染景物气氛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小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鲁迅,1975:193)。因此,《儒林外史》以其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读者的目光,但对于其中“春秋笔法”英译尚少有人研究。作为《儒林外史》唯一英文全译本,杨宪益译本The Scholars译笔精湛,语言自然,准确地再现了原本思想内容,忠实地传达了原本艺术风格,成为译作中的上乘。然而白璧微瑕,本文作者将以《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为实例,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依据,重点从“春秋笔法”的直书、曲笔、笔削、微言大义、一字见褒贬这五方面分析译本中翻译的得与失,目的是为了探讨“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以期在英汉之间、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最佳对等语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实现词汇、句法、文体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笔者希望通过相关的跨学科的研究能为典籍英译者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视野,可为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提供一己之力。本论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儒林外史》,“春秋笔法”的研究现状的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指导,简要回顾和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程,内在实质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用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儒林外史》的主题展开研究和介绍“春秋笔法”的演变过程及其简要概括《儒林外史》的“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第四部分基于前面的论述,进一步从春秋笔法的“直书、曲笔、笔削、微言大义、一字见褒贬”细致分析了杨氏夫妇在《儒林外史》中“春秋笔法”翻译的得与失,探究“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结语就功能对等理论对“春秋笔法”翻译的指导作用予以总结,并指出文章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