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沈阳及其周边地区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构成和变迁。
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门诊1972年8月至2007年7月浅部真菌病的真菌培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特别取1984.2007年皮肤癣菌培养结果与张致中总结的该地区此前20年(1954-1963年加1974-1983年)的皮肤癣菌培养结果进行了对比。记录指标为阳性菌株的培养期、取材部位、菌种鉴定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及所患浅部真菌病,统计指标为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的构成比、各感染部位致病菌的构成比、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比。
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株922株,其中皮肤癣菌656株(71.1%),念珠菌266株(28.9%),位列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74株、40.6%)、念珠菌(266株、28.9%)、须癣毛癣菌(136株、14.8%)。皮肤癣菌中位列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74株、.57.0%)、须癣毛癣菌(136株、20.7%)、犬小孢子菌(43株、6.6%)。1984年至2007年皮肤癣菌位列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40株、61.3%)、须癣毛癣菌(130株、23.4%)、犬小孢子菌(42株、7.6%),同张致中的报道相比,须癣毛癣菌(23.4%vs 16.9%)和犬小孢子菌(7.6%vs 0.3%)比例上升,许兰氏毛癣菌(0.5%vs 3.9%)及其蒙古变种(0%vs 3.9%)比例下降。
结论:
沈阳及其周边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株。1984-2007年的统计结果同1954-1963年加1974-1983年的统计结果相比,致病菌的比例发生了变迁,红色毛癣菌优势下降,犬小孢子菌致病比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