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一种单链糖蛋白,是出血管内皮细胞及胎盘滋养层合体细胞合成,其基因位于第20对常染色体。血栓调节蛋白是Esmon等,1981年在体外家兔心脏灌注实验中发现的,1982年Esmon从兔肺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定名为血栓调节蛋白。人们发现TM广泛分布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内,尤其是在肺、肾及胎盘组织中。它在机体抗凝血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通过加速凝血酶激活PC而发挥抗凝和促纤溶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发挥直接抗凝作用。由于TM特异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故可作为血管壁损伤和血管肿瘤的分子标志,因此开展对TM的研究,不仅为血管壁抗凝机制的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且在临床上为蛋白C活性测量,血栓形成的诊治,血管肿瘤的诊断和血管壁损伤早期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对TM的研究是一个根有意义也是很活跃的领域,已广泛用于微血管病变、脑血管、心血管、糖尿病肾病、烧伤、肿瘤等临床研究。由于TM特异分却于血管內皮细胞,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后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是导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TM在脑血管病的研究中发现,不管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显著升高,脑出血TM值更高,脑梗塞的TM增高存在动态变化,脑出血和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TM有显著差异,作为血管壁损伤的标志,TM在脑血管病的临床中确实有意义,然而对于脑出血不同时期TM的动态变化过去的尚未有较大样本的研究,对于其临床意义更是个未知数。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TM在脑出血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的观察,探讨脑出血不同时期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变化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出血血栓调节蛋白在脑出血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出血不同时期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变化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对象:为2002年7月到2004年1月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男33例,女20例,年龄34~87岁,平均64.7岁,采用前瞻性研究。分为动态观察脑出血的两次组(分别于1~3d和10~14d测量TM值)与单次组(1~3d测量)。 方法:采用ELISA法,两次测量组(n=25)于1~3d和10~14d各进行了TM检测,与单次组(n=28)1~3d内测TM,分别进行比较。单次测量组与两次测量组平均年龄(65.1、64.3)、性别比例(男:女17:11,15:10),用t检验和率的X2检验。两次组,单次组的TM值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次前后比较用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 结果:两次组1~3d与10~14d TM水平分别与单次组比较无显著差别;两次组TM水平相互配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1~3d TM(25+28)与10~14d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血浆TM水平在脑出血1~3d与10~14d无明显波动。提示脑出血血管内皮损伤持续存在>10~14d,持续升高的TM可能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