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脱硝催化剂磨损-劣化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CR系统的催化还原方法是燃煤电站应用最广泛的脱硝方式,催化剂是SCR系统的核心,但受到工艺布置的影响,催化剂过度磨损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SCR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以大型火电机组SCR板式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催化剂的磨损劣化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烟气速度和飞灰特性对催化剂磨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催化剂的磨损率关联式,并作为催化剂磨损模型应用至Fluent中,将模拟结果和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磨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烟气速度对催化剂磨损率的影响较大,其速度指数为2.702,烟气入射角度指数为0.83;在飞灰特性研究中,催化剂的磨损率随飞灰的粒径、浓度、硬度增大而上升,当飞灰的粒径和浓度分别超过150μm和100g/m~3时,催化剂磨损率的增长趋势减缓;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4.42%,该磨损模型的可靠性和变工况适应性较强。其次,基于数值模型对SCR系统催化剂周期性单通道磨损进行了研究,分析飞灰特性、节距和布置间距对催化剂的前端和孔道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入射角为0°时,孔道内的磨损率在入口段0~30mm下降较快,之后上升再缓慢下降至孔道出口处;随着烟气入射角的增大前端磨损率下降,孔道磨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烟气入射角为30°时孔道磨损率最大;随着烟气入射角的增大,孔道内烟气入射角正面最大磨损位置逐渐转移至孔道入口段,烟气入射角反面则是最小磨损位置逐渐转移至孔道入口段,尾部磨损较轻;节距对前端磨损率的影响较小,对孔道磨损率影响较大,孔道磨损率在节距为6.7~8.7mm时下降较快,节距为8.7~10.7mm时下降趋势减缓;随着布置间距的增大,第二层催化剂的前端和孔道磨损率均上升,且前端磨损率上升幅度大于孔道,在相同入口边界条件下,第二层催化剂的前端、孔道磨损率均小于第一层催化剂对应值。最后,基于前文建立的数值模型,兼顾时间因素,采用动网格技术研究催化剂孔道内飞灰颗粒运动轨迹、催化剂的磨损量(35)M、磨损失效长度l以及磨损形貌劣化特性。结果表明:随运行时间的增加,催化剂入口段飞灰颗粒撞击角度增加,引起飞灰颗粒运动轨迹变化明显,催化剂中后部飞灰颗粒运动轨迹无明显变化;(35)M增长趋势分为加速区、平稳区和缓慢区,而l分为平稳区和缓慢区;在固定工况烟气速度为5m/s、飞灰粒径为50μm、飞灰浓度为30g/m~3的条件下,催化剂磨损三年时(35)M为22.43g,l为79.6mm,分别占催化剂膏料的总质量和总长度的23.88%、13.26%;入口段催化剂磨损样貌具有波纹状特征,随时间推移波峰和波谷的垂直距离持续减少,直至催化剂磨穿;在相同烟气速度下,随飞灰粒径的增大(35)M和l均趋于平稳;在相同飞灰粒径下,随烟气速度的增大,(35)M趋于平稳,l则呈指数增长。
其他文献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被其受体TIR1感知,通过泛素连接酶泛素化并降解,解除蛋白对生长素反应因子的抑制,从而使转录因子结合到下游的生长素调控基因的反应元件上,调控生长素响应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因此,寻找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氢能和锂离子电池是当前最有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绿色能源,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导致近些年雾霾天气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不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各类监控系统的图像质量也因此下降,影响了相
人脸是人与人之间审美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社交场合中,人脸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人脸吸引力是指由于脸部特征而使得他人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共识性人脸吸引力
在猪卵母细胞和胚胎中存在大量脂滴,近年来,学者们主要集中在脂滴对于胚胎冷冻效率的研究,通过离心去脂或者化学去脂等方法将脂滴去除会显著提高猪胚胎的冷冻效率。但是猪卵
镍基合金具有优异的抗氧化以及高温力学性能,是熔盐堆重要的候选结构材料,其常用固溶元素包括Cr、Mo,Cr元素可以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能,Mo主要起合金强化的作用。熔盐堆在服役
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取决于电极材料的电压窗口和比电容。而材料的电容值是由活性物质的内在物理化学特性决定的,包括理论电容、电化学活性、组成、结构及形貌特征等。金属
环形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消瘦及体表淋巴结肿大,严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大都通过逆变器转换后并联接入微电网交流母线,微电网主要有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当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并联逆变器通常采用下垂控制,基于下垂控制的微
随着农用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型机械的使用增加,农田中土壤压实现象日益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生产。轮作直根系的覆盖作物被认为是缓解土壤压实的有效手段,但是不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