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硝基苯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染料、医药、农药、橡胶、香料及有机合成等化学工业上应用广泛。但是,硝基苯类化合物是高毒性物质,且具有致突变性。国内外已将此类污染物列入了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因此,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对于探讨其致毒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19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48h急性毒性。应用ELUMO、EHOMO、SVdW、∑σ-和lgKOW等参数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模型。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受试生物的毒性与生物分子发生电子转移等反应为主要毒性作用机制,而且因为生物分子脂含量不同,硝基苯类化合物对两种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单一化合物毒性测定基础上,采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以及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了24组硝基苯类化合物二元混合物对大型湲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作用,评价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二元混合物在对栅藻作用时,作用类型以相加作用为主;在对大型溞作用时,部分作用类型为弱的协同作用。采用ΔEmix、lgKOW,mix和SVdW,mix对24组硝基苯类化合物二元混合物对大型溞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方程的相关性较好(R=0.914,0.906),说明对于不同毒性配比的硝基苯类二元混合物的毒性,利用混合参数这一概念可以建立起准确度较高的联合毒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