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作为具有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因其能够感受并调控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外循环手术因其非生理性的心肺转流过程,血液与体外管道的接触,缺血再灌注损伤,术中低温,血流剪切力的改变等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造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急性损伤,而血管内皮损伤后会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最终造成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主要从血液指标和影像学两种方法对内皮功能进行评估,而在围手术期通过血液指标进行评估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达到临床预期的实时监测目的。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手段来评价内皮功能因其操作简单和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能敏感反应内皮细胞的功能状况,并且可以作为一种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指标。体外循环手术因病理和非生理等因素对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患者预后,而超声能否应用在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对内皮功能进行监测还未见相关报道,值得进行探讨。 目的:将超声技术应用在心血管手术过程中,研究体外循环手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急性损伤影响,探讨超声在围术期评价血管内皮急性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一项可及时评估围术期内皮功能状态的方法。 方法:选择27例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维库溴铵、舒芬太尼等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丙泊酚、维库溴按、舒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心肺转流采用非搏动灌注方式,灌注流量为2.0~2.6L/(min*m2),鼻咽温维持在32~33℃;分别在术前(T1)、气管插管后5分钟(T2)、劈胸骨后5分钟(T3)、心肺转流30分钟(T4)、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T5)、停心肺转流后5分钟(T6)、术后1小时(T7)、术后1天(T8)、术后3天(T9)、术后5天(T10)共十个时间点收集患者血液标本及应用超声测量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值,观察分析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0)、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四种内皮细胞相关物质和FMD在这十个时间点的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FMD与NO、vWF在T2,而ET-1在T3、TM在T7开始出现改变;FMD在T4达低值,而vWF在T4、ET-1与NO在T5、TM在T7达峰值;FMD在T10、ET-1在T8恢复T1水平,而NO、vWF与TM在T10均未恢复T1水平;并且FMD与vWF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R=-0.21)。由此可以观察到FMD与vWF和NO能在早期(T2)反映内皮功能的变化,并且在心肺转流期间(T4、T5)变化最大。 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心肺转流过程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急性损伤,应用超声测量肱动脉的FMD可以对血管内皮的急性损伤进行评估,并且能够敏感的检测出内皮功能受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