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利度胺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可能对某些肿瘤有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沙利度胺对裸鼠原位MHCC97-H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沙利度胺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第一部分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沙利度胺对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的平台。方法:先将肝癌肿瘤细胞株MHCC97-H复苏后培养至所需要的细胞数2×107/mL,将肿瘤细胞接种至裸小鼠的右前肢腋下皮下成瘤,待瘤块长至直径约1cm左右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瘤块切成1mm3的小块,原位移植至裸小鼠的肝脏左叶肝包膜下。通过称量原位移植裸小鼠接种后每周体重的变化来观察其生活习性;最后观察原位瘤体的形成来研判成瘤的效果。结果:成功率:皮下移植瘤成功为100 %(5/ 5);原位移植瘤模型成功为100 %(25/ 25)。所有的实验裸小鼠术后均能存活至实验结束,存活率100%。结论:该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设计新颖,具有良好的成瘤率,对原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一贯性,为肝癌的实验研究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第二部分药物对荷瘤裸小鼠的作用及相关指标的测定目的:通过对原位荷瘤裸小鼠进行药物干预,研究沙利度胺对人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侵袭的作用,探讨沙利度胺对HCC的作用机制,以及与5-FU在HCC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将25只原位荷瘤裸小鼠分成5组,分别为A组沙利度胺1组(成瘤术后第1天给药)、B组沙利度胺2组(成瘤术后第5天给药)、C组5-FU组、D组联合组(沙利度胺+5-FU)和E组对照组(蒸馏水)。沙利度胺采用灌胃方式按200mg/Kg/d给药,连续35d;5-FU采用腹腔注射按20mg/Kg/d给药,连续5d,后自由饮用蒸馏水。术后第35d脱颈椎法处死小鼠,取出肿瘤标本和肺脏标本,测量瘤体的大小,计算其体积、重量,分别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用RT-PCR法检测VEGF和MMP-2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所有数据经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D组瘤体大小和重量明显小于E组,和A组、B组、C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D组瘤块中的VEGF表达和MVD计数值以及肺脏转移灶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C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五组肿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剂,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降低肺转移。对荷瘤裸小鼠原位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的形成来实现的,对MMP-2表达作用不确定;而且沙利度胺联合细胞毒性药物5-FU进行HCC治疗能产生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