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文献考辨和文本阐释的方法,对中唐“山中四友”进行研究。首先,考证“山中四友”的具体身份和名号由来。其次,对“四友”进行生平述考,并梳理其人际交游情况。再次,分析“四友”共同隐读的动因和心态,并探讨中唐士人中盛行的匡庐隐读风尚。最后,对“山中四友”的创作情况和作品进行分析与细读。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正文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山中四友”名称与成员考,首先考证“山中四友”的名号由来,并分清楚对“山中四友”成员的具体身份。由于后世文献中对“山中四友”的记录很混乱,因此要一一梳理并从中辨析正误。在考证中可知“山中四友”是在后世流传时出现的名号,故“四友”本人并无对此称名的回应,这也是记载模糊的原因。第二章为“山中四友”生平考,逐步考证了“四友”的籍贯、家世、生年、仕履经历、卒年。通过史实与作品的双重对照,深入全面地勾勒出“四友”的生平状况。第三章为“山中四友”交游考,分别考证“四友”与官场同僚、文人士子、方外僧道三类人士的交游。了解“四友”的交游情况,能够帮助后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身份性情和创作酬唱。故本章对“四友”的交游作一梳理,对其中有诗文史籍可佐证者,一一考之。第四章为“山中四友”隐逸的动因与心态,“四友”因庐山隐读而得名,当时士人也确实盛行在匡庐进行结社交游或隐居习业等活动的风气。对于这种匡庐隐读风尚的形成,也可以借“山中四友”为例对其原因进行探讨。第五章为“山中四友”的散文创作,“四友”中的苻载与柳宗元有交游,参与中唐古文运动,其散文颇有研究价值。故本章对其文体特征、艺术特色、创作方式和作品内容分别进行分析。第六章为“山中四友”的诗歌创作,因“四友”中仅杨衡有五十余首诗传世,故重点分析了杨衡诗作中的离别诗和乐府诗,并展示了杨衡在创作时忧郁消沉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