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兽冲突和生态系统服务,是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人员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时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无论是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从人类福祉的角度而言皆是如此。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拥有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因此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理解相互作用的过程,很多文献通常只关注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或者生态系统服务的两者之一。在承认这种方法的优点的同时,本论文着重讨论了若不考虑在一个系统内发生的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的综合相互作用,保护的效率和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在此,本论文系统地对同时包含“人兽冲突”和“生态系统服务”这两个关键词的36篇论文进行了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如何和为什么这些相互作用在两者组合中被考虑提出了一些深入见解,同时就如何将人兽冲突和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并应用到管理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但还缺乏进一步的设计和试验。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本论文基于从中国南部的两个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的态度数据,研究了应用综合这些指标去测度单一系统中人兽冲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模式。这些研究发现可以应用于解决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本论文设计了适用于当地环境和管理背景的最佳方法。如果无法获得必要的时间、技术和数据,那么衡量这些相互作用的最准确的技术也难以应用。所以,本论文首先集中测试了六种不同方法(针对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三种经济学评估方法测试)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并阐释了在管理中如何解读这些结果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方法因资料易得性(从健全的社会学调查方法到预先获得的数据集)、空间尺度(当地或全球)、代表性数据和当地使用者能使用的技术(如保护区管理团队)的不同而不同。价值上的不同在六种方法中有明显体现,这样应用于管理会导致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价值上的不同很多是受到森林和农田的分类及其与估值系数相关性的影响。论文进而在保护区域内开始对这种组合方法进行测试,人兽冲突(HWC)导致的损失由补偿数据来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之前测试过的六个价值评估方法来估算。目的是为了确定HWC与ESV基于其空间分布环境特征的相似性。运用统计模型方法,本论文大致确定使用国界、水系和海拔作为重要的环境参数来解释HWC和ESV两者的空间分布。接下来,在住户尺度上,论文从两个研究地的198户人家,收集了一个月的召回数据作为HWC和ESV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允许我们鉴别月支出、农地和家的距离和在严格保护区域种植的作物比例,它们作为重要的住户特征,与人兽冲突和生态服务动力学都有很重要的联系。这些发现可以鉴别哪些地区和住户是与低生态服务利益和高冲突损失相关联的,这些地区可被定义为“易受威胁的(弱势群体)”。易受威胁也可能是由于在一个系统中不同利益群体对于人兽冲突和生态服务的态度不一致所造成的。而且,揭示和理解这些态度在以往的文献中作为管理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的重点曾被强调。对于本论文的核心论点(人与野生动物共存、保护地和生态系统服务)表述的个人态度源于在一个研究地对当地居民(n=171)和保护区工作人员(n=59)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保护地和共存的主流态度在两个群体的中是相似的,分别为60%和100%;然而只有25%的人群对生态服务系统持有相似态度。为了发现和评价不同群体之间的态度差异,论文测试了社会经济和人口属性对人的态度的影响。仅有较少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属性与他们的态度显著相关,而当地居民的态度常常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点。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态度上的偏差可能是导致人-人冲突的潜在因素。本研究论证了HWC和ESV整合模式的价值,以更好地反映保护的真实情况,同时掌握多种人与野生动物交互作用,最终将这理解应用于在两个研究地的管理计划:强调易受威胁(与高HWC损失和低ESV获得相关,或者与态度偏差相关),同时概括出可多重受益的管理机会(如维持低HWC消耗和高ESV回报)。这两个案例研究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应用于帮助设计如何整合多重人与野生动物交互作用,以及如何确保最大限度地为适应性管理提供清晰的框架。本论文强烈建议保护学家和实践者们借鉴本论文采用的科学与实践的整合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