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现主要分布在泛热带森林中,在我国该科种类均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四川和贵州等地。为了摸清掌握桫椤科植物资源在海南的分布规律及保护状况,采用实测法与样方法对海南岛野生桫椤科植物开展全面调查,记录实测点200个,样方面积8.64hm2,在此基础上,通过种群密度和频度等基本种群数量特征、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分析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判定、静态生命表和生存、死亡率曲线分析等植物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种群结构、发展动态和分布规律等方面研究探讨了各目的种种群特征,初步探索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桫椤科植物种群恢复更新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1)海南岛分布有阴生桫椤(Alsophilalatebrosa)、桫椤(Alsophilaspinulosa)、大叶黑桫椤(Alsophila gigantea)、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和白桫椤(Sphaeropterisbrunoniana)共2属5种桫椤科植物,未发现有历史记录的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和粗齿桫椤(Alsophiladenticulata)。(2)海南岛桫椤科植物分布广泛,除海口市、文昌市和临高县外,各市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五指山市、琼中县、陵水县和白沙县等中南部山区。典型分布的适生生境特点为坡度平缓、400~1000m的中高海拔阴坡地区40%~80%的中等偏高郁闭度热带雨林中,常群生在林下或河边、溪谷两旁的阴湿之地,也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中。(3)5个桫椤科物种的种群密度和频度有较大差别。基于全部样方数据,5个桫椤科物种种群密度从高到低为:黑桫椤(194.5株/hm2)>大叶黑桫椤(132.2株/hm2)>阴生桫椤(122.0株/hm2)>桫椤(88.0株/hm2)>白桫椤(77.7株/hm2);5个物种种群频度从高到低为:黑桫椤(0.63)>白桫椤(0.60)>大叶黑桫椤(0.54)>阴生桫椤(0.44)>桫椤(0.38)。自然保护区内和自然保护区外相比,各物种种群密度总体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频度变化不明显。总体上,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和频度呈单峰相关。(4)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分析桫椤科植物种群分布格局,自然保护区内外各物种均呈集群分布,聚集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黑桫椤>桫椤>阴生桫椤>大叶黑桫椤>白桫椤;对同一物种,其自然保护区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均大于非自然保护区,但不同物种自然保护区内外聚集强度的变化程度不同。(5)自然保护区内5个桫椤科物种种群均为增长型,较保护区外具有更高的幼苗幼树比例和种群增长趋势,种群自身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自然保护区外的人类活动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科植物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阴生桫椤、桫椤、大叶黑桫椤和白桫椤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DeeveylTⅢ型,黑桫椤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Ⅱ型,幼苗幼树更新是桫椤科植物种群恢复和增长的关键。(6)在桫椤科植物典型生境中间断性连续分布区内设置的样方中,66.6%分布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相对小的保护区内分布了桫椤科植物大部分的野生资源。海南岛自然保护区内桫椤科植物的多样性和密度均高于保护区外区域,减少人为干扰对桫椤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类群密度恢复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