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化探测是人们对周围变化的视觉加工过程,对变化探测机制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从知觉、注意和视觉短时记忆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均未达成统一的结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变化探测过程中形成的视觉表征,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变化盲视的原因是表征稀少而容易消退,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表征是细致而丰富的,变化盲视的原因是观察者不能提取和比较表征。两种观点都承认视觉表征在变化探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视觉表征的保持时间、表征形式和细致程度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简单的物体图形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刺激呈现时间、线索呈现时间、变化类型以及认知负荷的控制,考察变化探测的表征机制。论文通过三个研究9个实验,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在保证原刺激中每一个物体都被注意过的条件下,被试能够形成对原刺激的稳定表征,但是由于提取和比较的限制,被试不能对原刺激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比较,因而影响了变化的探测绩效。事后线索的引入可以降低这种限制,从而提高被试变化探测的绩效。因此,本研究认为提取和比较失败是不能发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在变化探测过程中形成的表征形式方面,不同的变化类型需要形成不同的表征。被试主要形成了物体身份的抽象表征,抽象表征的保持优于细节表征。被试也形成了物体细节特征的表征,但细节表征的提取和比较受到限制。另外,两种表征形式都受到相似性的调节。
(3)对变化物体的表征不受言语任务的影响,排除了对变化身份进行言语编码的可能。在视觉认知负荷方面,本研究也未发现视觉任务对变化探测的显著影响。
总之,变化探测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稳定的视觉表征,这种表征以抽象的形式为主,变化盲视的主要原因是提取和比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