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特别是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结合GIS技术、经典地球物理学位错理论及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强震研究的一个实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获得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D-InSAR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GIS多源观测信息综合分析和Matlab信息提取,获取了一定的地震几何学及运动学边界条件;依据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采用多段模型利用“前向模拟”的方法初步模拟了地震地表位移场;顾及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非线性弹性位错特征,改进了算法,探索性地模拟了地震形变场非线性弹性位错特征,获得了对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及震源特性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球物理学边界元数值模拟算法,模拟了震区地表及地下20公里范围内的同震位移分布特征,通过对D-InSAR、弹性位错理论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得了大量与昆仑山地震前期研究不同的认识,提出了一套迄今最为完整的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参数和同震位错的运动学特征参数。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取得了如下的结果和认识:①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同震形变场.选取了20对SAR+外部DEM数据对,历时六个月,处理并获取了包括干涉位移场、相干性图像和强度图像等200多G产品。D-InSAR揭示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形成一个长近430km的宏大地震地表破裂带,规模之大,为世所罕见。在空间展布上地表破裂带分为两个不相连续段落:一个为布喀达坂峰至昆仑山口段,全长约350 km,总体走向N92-105°E,断面近直立,沿破裂形成的干涉热噪区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D-InSAR视线向最大左旋水平位错7.4 m,该段结构单一,为此次地震的主体破裂带,地表破裂带重叠在古地震形变带上,是一次沿老断层的重新破裂;D-InSAR干涉纹图上新发现了太阳湖-库水浣破裂段,该段全长近30 km,走向N92°E,最大视线向位移3.0 m,为新生地震破裂。东、西两段地表破裂带即太阳湖与布喀达坂峰之间存在约50 km的微量形变阶区,该区未见地表破裂。D-InSAR干涉形变场确定了库赛湖东-玉西峰段(93.08oE-93.64oE)为本次地震宏观震中区,宏观震区最大同震视线向位错7.4m(93.60oE)。D-InSAR干涉形变场还显示出破裂带南北两盘以走滑为主的左旋运动特征,从整个破裂带的位错分布来看,破裂带有多次增强和起伏,有明显分段特征。②进行了主破裂带D-InSAR视线向变化量的分解.D-InSAR获得的是地震地表视线向变化量,视线向变化量的分解一直是形变场干涉测量的一个难点。本文利用现场GPS定位的实测值,采用符合破裂带形态的线性插值函数,参照实测数据对相应点上的视线向形变量进行了合理分解,首次获得主破裂带上连续变化的水平及垂直位错同震曲线,为弹性位错分析及地球物理学数值模拟提供更准确的、沿主破裂带连续的走滑、倾滑和张滑位移三分量信息。将分解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水平位错值偏差中误差为±0.27m,垂直位错值偏差中误差为±0.05m,分解结果尤其是垂直位错分解值与实测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