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卵圆孔未闭并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前、后40例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偏头痛或脑卒中症状为主诉就诊,并确诊为卵圆孔未闭于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40例患者病例资料,收集其相关病史、辅助检查、治疗过程。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通过多种方式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完善相关评估检查,观察偏头痛症状缓解情况、脑卒中有无再发。同时对偏头痛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头痛影响测定(HIT-6)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40例患者,年龄16至63岁之间(44.41±13.32),其中男18例(45.0%),女22例(55.0%)。2.临床表现及相关评分:以偏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有28例,男性12例(42.8%),女性16例(57.2%),术前HIT-6评分(72.69±9.85)分。以隐源性脑卒中(CS)为主要症状的有12例,男性4例(33.3%),女性8例(66.7%),其中发生2次以上脑卒中有3例,青年人卒中有7例,占CS的58.33%。3.辅助检查:术前所有患者均完善超声心动图(经胸TTE、经食管TEE)及右心声学造影(c-TTE、c-TEE、c-TCD)检查确诊为PFO。TTE检查、TEE检查PFO直径大小分别为(2.9±0.6)mm、(3.2±0.8)mm。31例患者c-TTE发泡试验阳性,阳性率77.5%(31/40),中-大量RLS 25例;39例患者c-TEE发泡试验阳性,阳性率97.5%(39/40),中-大量RLS 37例;29例患者c-TCD试验阳性,阳性率72.5%(29/40),中-大量RLS 20例。12例隐源性脑卒中患者术前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存在明确神经系统事件,其中梗死灶累及单侧脑组织11例(91.67%),双侧1例(8.33%)。4.治疗及预后:38例介入成功,2例因导管导丝无法通过卵圆孔放弃手术,成功率95.0%(38/40)。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h行胸部X线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后3d均顺利出院。26例封堵术后偏头痛症状均有缓解,5例完全消失,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HIT-6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IT-6评分较术后3个月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脑卒中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头颅CT均未发现新发梗死病灶。所有手术病人在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卵圆孔未闭与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脑卒中)关系密切。运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脑卒中患者,手术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偏头痛症状改善显著,预防脑卒中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故临床上针对卵圆孔未闭合并顽固性偏头痛、卵圆孔未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如手术适应症明确,应积极考虑行PFO介入封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