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事会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项核心制度安排,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直接关系银行及其股东的利益。董事会职能的有效行使,对经理层的行动产生有效的制约作用,使得经理层行为最大程度地和股东利益一致。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董事会行为强度等特征变量。因此,建立一个规范且富有效率的董事会是构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本文以2005~2008年国内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权结构、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薪酬等特征变量与银行绩效(税前ROA)的关系。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比例对银行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银行绩效负相关(但不显著);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对当年度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董事薪酬对银行绩效有积极地影响。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弱董事会”现象,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的治理效率与银行绩效,应基于银行规模、业务结构与组织架构等因素,选择一个合适的董事会规模。同时,适当消减内部董事比例,进一步优化董事会结构,强化独立董事在战略决策、提名、薪酬等方面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银行董事会会议的效率与质量,使董事会会议更好地履行事前监督与控制功能,而不是单纯地事后“灭火”。赋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权,由银行根据特定产权制度下两职(部分)合一的边际监督成本与两职分离的边际效率损失的权衡来确定董事会领导权结构。进一步完善银行董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其激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