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北方两地区小学生沙眼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河北省武强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小学生沙眼患病情况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特定人群分层抽样调查方法,从河北省武强县随机抽取4所农村和3所城区小学,共计1622名小学生;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随机抽取2所农村和1所城区小学,共计1883名小学生,进行沙眼患病情况调查。调查流程包括问卷调查和眼部检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卫生习惯以及眼部症状等。眼部检查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角膜和结膜的检查。沙眼诊断及分期依据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制定的沙眼分期标准。
结果:武强县小学生沙眼患者333例,患病率20.5%(95%CI18.5%~22.5%),其中活动性沙眼患者(TF期和TI期沙眼患者)330人,患病率19.9%。
银川市小学生沙眼患者577例,患病率30.6%(95%CI28.6~32.7%)。其中活动性沙眼患者(TF期和TI期沙眼患者)497人,患病率26.4%。
生活在农村地区、缺乏沙眼相关知识、家庭人口数多、父母文化程度低以及在学校住宿与沙眼的流行有密切关系(P<0.05)。
结论:武强县和银川市的小学生沙眼患病情况较为严重。贫穷、群居以及缺乏沙眼知识是沙眼流行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实验室检查在沙眼流行区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沙眼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实验室证据,并选择适用于流调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方法:对168份武强县小学生沙眼患者结膜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结膜刮片查找包涵体、免疫学抗原检查和质粒PCR检查。
结果:168份样本中,刮片检查未发现有典型的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免疫学抗原检查阳性66份,检出率为39.3%;PCR检测阳性109份,检出率64.9%。免疫学抗原检查和PCR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刮片法,其中PCR方法检出率最高(P<0.01)。
结论:本研究中,传统的结膜刮片细胞学方法检出率低,不能满足沙眼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诊断需要。免疫学抗原及PCR检查能够显著地提高实验室诊断的阳性率,以PCR方法最敏感。
第三部分北方两地区小学生沙眼患者病原体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明确北方两地区小学生沙眼患者病原体的基因类型。
方法:随机选择沙眼衣原体质粒PCR检查阳性的样本,利用套式PCR反应扩增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1)第4可变区片段(VS4),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后,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 X和MEGA2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与基因库中已有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沙眼衣原体株基因特点及其与我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保存株之间的异同。
结果:对武强县34份样本进行分型,28份(82.4%)为B型,6份(17.6%)为C型。对银川市17份样本进行分型16份(94.1%)为B型,1份(5.9%)为C型。
结论:北方地区武强县和银川市的小学生中,流行性沙眼的病原体基因类型为B型和C型,以B型为主。
第四部分门诊沙眼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研究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沙眼的患者进行实验室研究,明确其病原体基因类型并初步分离培养。
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间在北京市同仁医院临床诊断为沙眼的患者61例,沙眼诊断标准为我国1979年制定的沙眼分期标准。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部分质粒PCR检查阳性的样本经套式PCR反应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并利用McCoy细胞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
结果:61例沙眼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为29.05±19.99岁;Ⅰ期患者占88.5%;Ⅱ期患者占8.2%;Ⅲ期患者占3.3%。
刮片检查包涵体阳性7份,检出率11.5%;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查阳性42份,检出率为68.9%;PCR检查阳性48份,检出率为78.7%。3种实验室检查的沙眼衣原体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抗原检查和PCR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刮片法(P<0.017)。
对16份样本进行基因分型,9份为B型、4份为C型及3份为D型。利用McCoy细胞对4份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均在细胞内发现沙眼衣原体包涵体。
结论:门诊沙眼患者主要为Ⅰ期表现,病变较轻,需辅助以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以提高病因学诊断。抗原或PCR检查均可以满足辅助临床诊断的需要。
临床散发沙眼患者的病原体基因类型有B型、C型和D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对经性传播导致包涵体性结膜炎患者的诊治。
对门诊沙眼患者病原体的初步分离培养,为对其进行病原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