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贫氧来流条件下稳定器后燃烧不稳定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钝体稳定器作为最基本的火焰稳定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冲压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中。随着现代航空发动机向高推重比、高可靠性发展,加力燃烧室面临更快的来流速度与更低的来流含氧量。在这种情况下,钝体稳定器后发生不稳定燃烧的几率将大幅增加。一旦发生不稳定燃烧现象,将对航空发动机高效、稳定及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因此,本文在高速贫氧来流条件下对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现象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针对引起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原因之一的旋涡脱落现象,本文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对钝体稳定器尾缘旋涡脱落开展两维冷态模拟研究。首先,通过涡量等值线图的形式分析钝体稳定器后旋涡脱落的过程,从中得到旋涡脱落的周期,并与钝体稳定器壁面升力系数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具有一致性。其次,研究了来流马赫数的变化对钝体稳定器尾缘旋涡脱落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尾涡脱落频率随进口马赫数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最后研究了钝体稳定器结构参数变化对其尾涡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钝体稳定器阻塞比,钝体稳定器后尾缘旋涡脱落频率先近似线性降低,随后降低趋势放缓。V型锥和V型槽是两种常见的钝体稳定器,其中V型锥稳定器尾缘旋涡尺寸较为单一,而V型槽稳定器尾部存在不同尺寸的旋涡。在相同进口条件以及相同槽宽尺寸下,V型槽稳定器和V型锥稳定器尾缘旋涡脱落频率几乎一致。在高速贫氧来流条件下,本文通过大涡模拟的方法对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现象进行三维两相的热态模拟研究。首先,分析了来流温度900K和来流1200K时钝体稳定器后火焰从着火,扩散到充分发展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来流温度下,钝体稳定器后火焰的发展过程存在区别。其次研究了加力燃烧室进口无扰动时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变来流温度(含氧量)会显著改变钝体稳定器后火焰形态。随着来流温度从600K提升至1200K,钝体稳定器后火焰由K-H不稳定主导的剪切层火焰向BVK不稳定主导的旋涡火焰过渡。随着来流马赫数的提高,燃烧室内压力脉动的频率与幅值均升高,而放热脉动的频率升高但幅值先增后减。钝体稳定器后存在局部最佳当量比,超过这个比值继续增大供油将会抑制稳定器后火焰的放热脉动。在总当量比达到1.1时,钝体稳定器完全被低温油雾包裹,同时伴随着低频高幅值的压力振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火焰的熄灭。最后研究了加力燃烧室进口存在外加扰动对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存在扰动时,钝体稳定器后压力脉动频率趋近于进口扰动频率。随着扰动频率的升高,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并且压力脉动的幅值也越来越高。进口扰动频率变化对放热脉动影响较小。加力燃烧室进口速度扰动的幅值低于进口平均速度8%时对钝体稳定器后火焰形态影响不大,而当进口速度扰动的幅值达到进口平均速度17%时,钝体稳定器后火焰形态发生改变。加力燃烧室中压力脉动随进口扰动幅值的增加先增加后不变。钝体稳定器后放热脉动的频谱图随着进口扰动幅值的改变从单频向多频变化,振幅呈降低趋势。从试验的角度对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现象展开研究。首先利用高速摄影仪拍摄钝体稳定器后着火、发展、扩散的过程,结果表明由于旋涡脱落的作用导致钝体稳定器内侧向下游脱落的火团在火焰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拍摄了钝体稳定器后两种火焰形态,即剪切层火焰与旋涡火焰,这两种火焰的形成与燃油分布密切相关。其次,利用准无限测压法研究了钝体稳定器后火焰压力脉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钝体稳定器后火焰压力脉动频率与幅值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在低马赫数情况下压力脉动的幅值出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钝体稳定器后火焰的压力脉动频率与幅值呈上升的趋势。最后通过CH离子测量系统采集钝体稳定器后火焰的放热脉动并与压力脉动的时域图进行比对,验证了钝体稳定器后存在热声耦合的现象。并且随着热声耦合的程度增加,火焰放热脉动与压力脉动的幅值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研究中抽取的68例胆结石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将68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34例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对比两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79.41%,前者高于后者,组间数据以P<0.05为差异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2)
期刊
地面涡不仅会造成航空发动机进气道流场畸变,降低发动机失速及喘振裕度,还会将杂物卷入发动机内,严重影响飞行安全。为了能在地面试车台上考核地面涡吸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模拟地面涡的旋流发生器,通过调节旋流发生器参数模拟出与逆风条件下地面涡流场较为接近的旋流,以显著降低试验成本及对大型风洞试验条件的依赖。论文首先针对缩比短舱模型开展了侧风、逆风条件下地面涡流场的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
学位
尽管各种先进的低污染燃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碳黑颗粒的产生及排放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仍不可避免。由此可见,精确模拟燃烧室内碳黑颗粒的辐射特性对于燃烧实验工况的设计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影响碳黑颗粒辐射特性的众多因素中,其几何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以碳黑颗粒的几何特征参数为对象,对颗粒的辐射反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介绍了碳黑颗粒分形聚集理论,
学位
折流燃烧室作为涡轴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具有流动不对称、对尺寸效应敏感、流场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对折流燃烧室火焰筒上主燃孔数目以及排布方式、进气斗面积以及掺混孔数目设计了不同结构方案,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不同进气孔参数下折流燃烧室性能的变化规律。主要得到的研究结论有:1.掌握了不同主燃孔结构下对折流燃烧室流场与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主燃孔的存在对折流燃烧室的性能影响较大。折
学位
锂电池因其能量比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其快速、方便的充电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无线充电方式是实现锂电池方便充电的重要手段,在锂电池充电应用中得到快速推广,锂电池无线快速充电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盲目地通过加大充电电流来实现锂电池无线快速充电,将可能导致锂电池寿命减少甚至发生自燃等事故。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锂电池无线快速充电系统,以实现对锂电池安全、快速和方便的
学位
本文以抑制叶栅叶根泄漏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带有射流结构的篦齿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有无射流作用下的篦齿内部的流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带有篦齿结构的叶栅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叶栅通道内部及篦齿容腔内部的流动结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引气射流的新方案,发现在压力面角区和叶栅通道下壁面开引气口引气用于射流能够有效抑制叶根泄漏从而降低叶栅出口截面总压损失。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射流抑制篦齿泄漏流的主要机制是以较
学位
旋转管内液膜流动沸腾传热效率高,利用旋转液膜流动沸腾传热可以实现旋转部件中热量的高效传输,对于旋转设备的热管理是一种良好的选择。由于现在对旋转管内的液膜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为研究关键因素对旋转液膜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描述旋转液膜流动沸腾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开展了三维数值仿真。通过可视化实验进行了模型的准确性验证。本文分析并总结
学位
随着航天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eusable Launch Vehicle,RLV)凭借其安全性、低成本、自主性成为当今飞行器中的翘楚。本文围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末端能量管理段的轨迹设计方面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准确地描述飞行器返回段的动力学效应,建立了基于动压和高度的质点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基于动压-高度剖面的轨迹生成方法与基于迎角迭代的轨迹生成方法,生成
学位
本文以加力/冲压燃烧室纵向隔热屏冷却技术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开展波纹型面结构对近壁流场和冷效的影响研究,同时探讨型面结构和开孔的布局结合对隔热屏流动和冷效的影响,获得更高冷效的纵向波纹隔热屏方案,为加力/冲压燃烧室纵向波纹隔热屏的设计提供参考。首先,针对某型纵向波纹隔热屏基本型面和开孔布局,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正弦型纵向波纹隔热屏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的研究,获得流量分配以及压力场
学位
飞机穿过含有过冷水滴的云层时,飞机的机翼、尾翼、风挡等部件以及发动机进口会发生结冰现象,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热气防冰是一种高效的防冰手段,目前,国内外主要针对简单的翼型开展了大量的防冰试验和数值研究,对于发动机进口部件,尤其是旋转部件,相关的防冰研究很少。由此,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发动机进口旋转帽罩的热气防冰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组自主开发的适用于旋转部件的、考虑水膜流动和传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