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同时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在比赛中取得的优秀运动成绩也再次体现出我国正朝向竞技体育强国的脚步迈进。但是我国竞技体育以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为主导的竞技体育体制也发起了新的挑战。“1986年11月,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在山东省叶县召开会议,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同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赛事和交流学习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之中。”“1987年的4月份,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确定了51所高校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萨马兰奇曾在1996年指出:“竞技体育的发展在21世纪中世界各大洲仍然会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将是走学院化路线。”我国在探索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收获就是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推出。到目前为止“体教结合”这一政策实施在我国已经走了20多年,由原来的51所试点院校已经扩展到目前的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辽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不但竞技项目众多同时竞技水平也很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有39名辽籍运动员参加到15个大项和32个小项中去。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辽宁省也是位居总奖牌榜的第二名。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发展一直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然而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向世界体育强国靠拢,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整体战略作为体教结合的导向,将体育体制的改革作为体教结合的动力,将世界竞技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合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从而作为体教结合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十二运在辽宁举办后的丰厚体育物质资源和高校中的体育资源优势对辽宁省“体教结合”发展工作将会带来深远意义。为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与高水平专业队结合发展模式势必会成为这条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高校中体育资源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场地、器材、等资源的浪费,利用高校的场地、器材、教师和科研等体育资源同高水平专业队运动员的培养相结合以此来达到双赢的效果。但是高水平运动员同高校中的正常大学生不同,高水平运动员他们进入高校后不但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课学习同时在学习之余要保证正常有质量的训练。由于本身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底子同高校普通大学生相比就相对薄弱一些,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会更大一些。怎样能使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相互平衡,使他们既能对文化课知识有所掌握又能对专项技术有所提高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是我们要面临解决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本文的研究重点也将围绕如何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完善,将第十二届全运会后的体育物质资源结合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合理的利用到在高水平运动队中,对辽宁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高水平专业队和运动员通过利用高校中先进的文化思想和优秀科研能力来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是对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