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型Pd基催化剂上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的理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酸二甲酯(DMO)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O氧化偶联制DMO这一过程由于其绿色和原子经济性成为了DMO的主要合成方法,并且该过程也实现了由无机C1到有机C2的转变。Pd基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反应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CO氧化偶联制DMO的反应中。而活性组分Pd簇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载体都表现出了不同的DMO活性和选择性。因此,本文探讨了这些因素对CO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筛选出合适大小的Pd簇以及负载的载体,阐明载体与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对DMO合成的影响。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采用MS、VASP软件包构建了不同结构Pd簇负载到不同载体的催化剂模型,对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在这些催化剂上的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探讨了金属氧化物表面O空缺、不同结构Pd小簇以及载体种类对反应过程中物种的吸附、反应路径以及DMO生成的活性与选择性的影响,从微观水平上阐明了不同催化剂上CO氧化偶联制DMO的反应机理,期望为实际反应过程提供理论指导。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阐明了金属氧化物载体表面O空缺的产生对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的影响:
  将Pd4簇负载到完美以及含O空缺TiO2和MgO载体上,探究载体表面O空缺对CO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当TiO2和MgO表面含O空缺时,其与Pd4簇的结合能力相较于完美面有所增强,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剂稳定性;并且CO在含O空缺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上吸附能低于完美面,从而更容易迁移与其他物种发生反应;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在含O空缺的金属氧化物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上相较于完美面载体负载Pd催化剂所需要的活化能垒更低,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其中Pd4/TiO2-Ov载体表现出最高的DMO生成活性,但其选择性较低。
  2.明确了不同结构Pdn簇(1,2,3,4和6)对DMO合成的影响:
  将不同结构的Pd簇负载到含O空缺的TiO2载体上,探究不同Pdn小簇对反应的影响。CO与OCH3在Pd1/TiO2-Ov催化剂上不能共存,使得DMO的合成反应在此催化剂上不能发生;Pd4/TiO2-Ov和Pd6/TiO2-Ov催化剂都表现出了高于Pd(111)的催化活性,但是Pd4/TiO2-Ov选择性较低,而Pd6/TiO2-Ov催化剂表现出极高的DMO选择性。Pd2和Pd3簇负载到TiO2-Ov上,针对DMO反应都表现出了低于Pd(111)的活性和选择性。四种催化剂上的最优路径不同,对于活性较好的Pd4/TiO2-Ov和Pd6/TiO2-Ov催化剂,其最优路径是两个COOCH3偶联路径,而对于活性较差的Pd2/TiO2-Ov和Pd3/TiO2-Ov催化剂最优路径是CO-COOCH3偶联路径;可知,Pd6簇负载到含O空缺的TiO2载体上表现出了极好的活性和DMO选择性。
  3.确定了载体种类对CO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
  将Pd6簇负载到不同种类载体上,探究载体种类对DMO合成的影响。在Pd6/TiO2-Ov、Pd6/α-Al2O3以及Pd6/MgO-Ov三种催化剂上CO氧化偶联制DMO的最优路径相同,都为COOCH3-COOCH3偶联路径。结合微观动力学分析,Pd6/α-Al2O3催化剂表现出极高的活性与选择性,实验上采用α-Al2O3载体负载Pd催化剂也证实了这一理论结果;Pd6/TiO2-Ov的活性次之,而Pd6/MgO-Ov却表现出最差活性。
  4.通过Pd簇在不同种类载体上的研究结果可知:载体种类的不同不会改变反应的最优路径,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的最优反应路径是由所负载的Pd簇决定的。
  5.对研究的9种催化剂进行综合比较,Pd6/α-Al2O3与Pd6/TiO2-Ov催化剂有着高于Pd(111)面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将较小用量的Pd6簇负载到载体上,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催化剂的成本。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为WS2纳米片/石墨烯三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和TiO2纳米膜涂覆于304不锈钢表面的腐蚀保护特性研究这两个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本文所研究的超级电容器是作为新兴的、小型高储能的设备之一。我们以块状的直径为45um的鳞片石墨粉为原料,使用改性的Hummers法经过预氧化和强氧化过程使原料剥离为多缺陷、多孔道的三维氧化石墨;并通过绿色高温的还原法成功地去除在氧化过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引发的、简便、灵敏、强有力的分析检测技术。电化学发光因其低背景信号干扰、宽线性范围、高灵敏度、简单操作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研究。本文研究合成了1种新型的具有优异ECL性能的纳米发光体,并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构建了两个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分析技术由于其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成为近几年较为热门的生物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利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作为生物免疫传感器基底,结合具有较大比表面积、高催化活性和高导电性的多功能金纳米花(Goldnanoflowers,AuNFs),设计了两种新型无酶ECL免疫传感策略,实现了对甲胎蛋白(AFP)、癌胚抗
由于储能机理的差异,双电层电容器和法拉第电容器各自都有优缺点,为了利用两者的优点,有效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做成混合电容器,以获得最好的电化学储能能力。本文先制备改性的PyS-RG,以改善石墨烯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接着通过高温水热法和热还原法制备出单元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NiO/RG和Co3O4/RG)。  为探究双元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仍以改性的PyS-RG为原料,通过
学位
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速度快,可持续分解中间产物,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是治理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纳米粉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回收利用,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选用Nafion液作为封装材料,对TiO2基光催化剂实施封装。通过XRD、SEM、TEM、EDS、UV-vis等手段对合成材料的组成、形貌、结构和水接触角等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光催化材料降解甲基橙的性能,探究纳米
乙烯和丙稀作为石油化工的重要产品,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结构,将“煤”取代“石油”生产高附加值的低碳烯烃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由于SAPO-34分子筛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及优异的低碳烯烃择型选择性,已成为MTO/DTO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剂。但是SAPO-34分子筛孔口小,反应过程中极易形成积炭,导致孔道发生堵塞,催化剂快速失活,降低了其使用寿命。针对
学位
TiO2表面缺陷位不仅可以作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在异质结构光催化剂体系构建过程中也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TiO2表面氧空位和Ti3+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别构建了贵金属(Ru、Rh、Pd)/TiO2和半导体(BiOI)/TiO2两种异质结构体系。  在贵金属(Ru、Rh、Pd)/TiO2异质结构体系中,采用浸渍法,利用TiO2表面氧空位和Ti3+的还原性质,在TiO2表面沉积上尺寸均一
纳米酶因其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稳定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天然酶的理想替代物。现在已报道的纳米酶通常只具有一种仿酶活性或多种非串联的仿酶活性。因此,在进行级联反应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天然酶而无法实现无酶反应。此外,天然酶与纳米酶的最适反应pH差异较大。因此,纳米酶–天然酶的级联反应通常需要分步进行。因此,发展新型纳米材料、扩展纳米酶的种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生物模板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形
癌症是全球性医学难题,防治癌症的最好办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细胞扩散、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降低治疗的难度。近年来,癌症标志物的研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针对癌症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了生物传感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光致电化学由于激发信号(光)和检测信号(电)完全分离,具有背景信号低,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突出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检测、基因分析等领域。本文利用核酸分子的反应特
目前,碳量子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医疗诊断、光催化和光学器件等领域。但是,它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为了更好地满足需要,合成具有特定荧光性能及表面基团的碳量子点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需要更加清晰地理解碳量子点的发光机理;另一方面,碳量子点虽已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但其多功能化,传感方法选择性、灵敏度及准确度的提高,同样也是在传感领域面临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原料碳链长度、反应温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