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人的女儿》中的创伤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现当代美国最多产且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多样,并且主题深刻。她的第三十六部长篇小说《掘墓人的女儿》发表于2007年,以德国犹太移民后裔丽贝卡·施瓦特坎坷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用心理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德国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的辛酸历程。《掘墓人的女儿》是欧茨将创作方向转向犹太题材的一部佳作,通过展现犹太弱者所处的尴尬境地,表达了作者对犹太族裔问题的人文关怀。本文将运用创伤理论对《掘墓人的女儿》进行文本细读,聚焦文中丽贝卡、雅各布、安娜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创伤及治愈过程。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别从创伤症状、创伤原因、创伤治愈三个方面探讨了施瓦特一家作为犹太移民在美国生活所遭受的心理伤痛。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小说中人物的艰难生活处境,揭露了 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对犹太移民的种种歧视,同时也体现了欧茨对犹太族裔悲惨遭遇的同情。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创作生涯及其主要作品,简单介绍了《掘墓人的女儿》的内容并梳理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借此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详尽介绍了创伤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概念。概括了创伤研究的三次浪潮,并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为之后的文本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掘墓人的女儿》中施瓦特一家三口的创伤症状。即通过文本细读与创伤理论的结合,剖析了丽贝卡、雅各布、和安娜各自的创伤症状及创伤带给他们的长期影响。第四章探讨了形成三个人物创伤的原因。从家庭、文化、和种族因素入手,旨在说明小说中人物的创伤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中男性的暴力、双重文化身份的困惑、以及在反犹主义影响下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使得每个人物都背负着难以言说的伤痛艰难生存。第五章论述了小说中人物为了治愈各自的创伤所作的努力。丽贝卡是正面复原的典型。她通过恢复与外界的沟通,重新承认自己的犹太身份,并讲述自己的创伤记忆,最终走出了创伤的阴影。雅各布以自杀的方式得以解脱,是一种消极痊愈。安娜由于自身的软弱与消极,始终身处父权专制的支配,最终被丈夫杀害,没能得到治愈。第六章总结了论文中的主要论点。本文通过创伤理论对《掘墓人的女儿》进行研究,积极探讨了创伤之后重建自我身份,走出创伤阴霾的有效途径。同时,帮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小说文本,并唤起对少数族裔生活状况的关注。
其他文献
车牌识别技术是指利用图像、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在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嵌入式或现场可编程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平台上,自动
<正>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已经创建了1万余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然而在创建过程中,仍存在着分布不平衡、资金缺乏、减灾资源分散等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反应,大多是源于基因的差异。由此人们在药物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药物基因组学,在分子和基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