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查分析黄土丘陵区现有农田防护措施的配置方式和生长状况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农田防护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特征、抗蚀特性,研究和探讨了不同农田防护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的优劣。与此同时,尝试使用土壤物理因子、养分因子、地形因子等对黄土丘陵区现有农田防护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加以探讨,为今后黄土丘陵区的农田保护、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未来黄土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4种农田防护林和3种生物地埂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改良土壤养分的作用,改良后的不同土壤养分指标达到了对照组的0.68~2.95倍。此外,农田防护措施下的土壤抗蚀性指数达到了对照组的0.94~5.47倍。绝大多数农田防护措施土壤养分指标均呈现0~20cm优于20~40cm的趋势。对于坡面不同位置的农田防护林而言,坡度每增大1°,土壤中的碳密度随之减小0.075kg·m-2,坡中农田防护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对于坡脚农田防护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要低0.757kg·m-2,坡顶林地的土壤碳密度要比坡脚林地农田防护林有机碳密度低3.917kg·m-2,即土壤碳密度的分布特征为坡顶<坡面<坡脚。4种不同农田防护林上层(0~20cm)土壤抗蚀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50.4%)>针叶林(40.3%)>阔叶林(27.6%)>灌木林(13.8%)。4种农田防护林下层(20~40cm)土壤抗蚀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46.4%)>针叶林(34.1%)>灌木林(9.2%)>阔叶林(8.2%)。3种不同生物地埂的上层(0~20cm)土壤抗蚀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乔木草本混合地埂(60.2%)>乔木地梗(49.49%)>草本地埂(47.88%),下层(20~40cm)土壤抗蚀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地埂(57.91%)>乔木地梗(44.13%)>草本地埂(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