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扶贫是新时期加快农村扶贫开发步伐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显现出来的问题表明,目前我国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本文对于乡村经济精英的关注,正是聚焦在产业扶贫发展的结构问题之上,借助场域理论,对X镇的乡村经济精英参与产业扶贫的实践空间和实践行动进行了描绘,指出该主体在参与产业扶贫的整个过程中陷入被动参与困境、理性与感性困境、产业风险困境以及目标偏离的困境。本研究认为,政府扭曲的参与式发展、乡村经济精英侵占和俘获扶贫资源,以及贫困群体缺失的集体行动是扶贫实践陷入困境的三方面原因,归根结底是不同行动主体资本和惯习的差异导致扶贫成效与最初的扶贫目标背道而驰。本文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分析行动者在扶贫实践中的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过程,透过乡村经济精英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遭遇到的政策压力,市场、金融、政策等风险,寻找扶贫实践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场域是行动主体争夺扶贫资源的实践空间,产业扶贫是一种行动者的实践过程,行动者凭借自身在场域中拥有的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来参与扶贫资源的竞争,从而在扶贫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就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说,乡村经济精英在参与产业扶贫的实践过程中,基于自身在乡村场域内所拥有的资本,与基层政府、村民及贫困户进行互动,出发点是为了获取利益、争夺资源,巩固自身在场域中的优势地位。但由于政府政策、参与主体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压力,导致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扶贫目标发生偏离,国家的扶贫资源被浪费和倾轧,贫困群体的利益被剥夺,最终使得扶贫的成效流于形式。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政策启示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从根本上来说,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以“贫困户的需求”为核心,发挥统筹作用,把具体产业项目的发展制定权交托给基层政府,充分考虑基层参与主体的利益空间,同时注重对产业扶贫长期效益的评估和监督;而基层政府要合理有度的利用自身对于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力,充分调动起乡村经济精英和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乡村经济精英在引领产业实践的过程中,找准自身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点,与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共同保证产业扶贫目标的高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