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自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立刻引起理论界的强烈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保障学、法学等学科的多方面问题。故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营造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在此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社会主新农村问题从定性分析拓展至定量分析,有利于对新农村进程的科学测定,以及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所以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不少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水平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有的脱离了当前实际情况,应用意义不大;有的设计的指标框架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大多没有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视角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由新居住环境、新技术环境、新体制互不干涉、新分工环境和新居民主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新农村特征模式,并认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应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文明环境”三个部分去综合评价。另外,笔者在考察区域新农村建设发生展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城乡协商发展的思想融入其中,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子指标体系,用以评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效率。期望本文一来能为推进我国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来能通过有效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江西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贡献微薄之力。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综述本单主要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经问题,为后面章节的论述提供理论支撑。首先介绍了农村的内涵以及中国农村经历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然后递进式地指出了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接着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最后探讨和谐社会理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趋同。 2.区域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区域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后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设定区域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具体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与环境子指标体系框架;第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子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确定各子指标体系的发展水平,并通过简单赋权确定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然后运用DEA方法以各子指标体系为投入,城乡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为产出平定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有效性。 3.江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评估和分析本章运用江西省以及其他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包括2006年度和其他九个省市的横向比较分析和2000-2006年度江西省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以及2006年度江西省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4.对策和建议本章根据第三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干促进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建设。
其他文献
全球经济平衡增长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广泛共识。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中失衡的不利影响已充分体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已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世界贸易整体平衡相对应的,是贸易双边不平衡,一部分国家呈现逆差,另外一部分国家贸易顺差,这是全球经济的正常现象。从历史上看,只要世界上“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就是不可避免。世界经济史表明,平衡是相对的短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第三方支付,借助互联网的风口成为了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自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来,在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创新驱动下,第三方支付迅速占领市场。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6年第三方支付规模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约68%,保持较高增长率预示着其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其发展初期,第三方支付仅是
企业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了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