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万历(1572-1620)年间,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西方传教士逐步由中国沿海的广东上川、浪白、澳门等地进入中国内陆,进行传教活动,开始了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政府全面深入的接触。他们在中西关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来就是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笔。而当时的政府对待他们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统治者对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政治和文化的认知态度。本文着重从当时政府对待传教士的态度变化入手,梳理明朝政府对传教士的认知和政策演变的过程,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当时中国对待西方的态度,揭示这种认知和政策演变的特点。从而探寻演变的原因,剖析在中外政治宗教文化的复杂矛盾冲突变化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官方对外思想政策的取舍原因。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概述目前关于明末传教士研究的状况及成果。并简介本文立论的思路及主要理据。 第二部分简要分析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对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经历作一简单的回顾分析,以理清其来华的真实目的。 第三部分总结了决定明朝政府对传教士政策的两个因素,即当时时空背景之下东西双方相互的认识和评价,以此剖析明末政府对传教士政策变化比较重要的相关历史背景。 第四部分对明末朝廷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作了详细的论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论述传教士如何进入内地居住和传教的过程。由于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采取了适应中国化的传教策略而得以逐步进入内地传教,从最初肇庆教堂的建立、再转到韶州、南昌及南京的传教;以及当地的地方官员对待他们的态度,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最后利玛窦成功地定居北京,万历皇帝对天主教在北京活动的容许。第二是对中央政府下达逐教令的因果考察分析,重点是对从利玛窦逝世后,到南京教案发生的来龙去脉的研究分析。第三是对重新召回传教士的因果进行考察,详细考察了天启、崇祯时期又重新召回传教士的政策变化历史过程。 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进一步对明朝政府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初步探寻总结演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