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波罗的《东方游记》拉开了西方人深入了解中国的序幕,开启了中法交流的新阶段。在随后的世纪里,“中国热”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法国作为欧洲“中国热”的中心,深受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法国启蒙大革命时期,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们也广泛了解中国思想、谈论中国。从19世纪开始,随着来华人员的日益增多和职业的多元化,法国对于中国的了解开始越发深入。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去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习近平主席访法更是促进了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由来已久,那么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法国人眼中,中国形象是什么样的?不同时期会否产生认知上的不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不同时期法国出版物中的中国形象》这一题目,以时间顺序作为基本研究顺序(17世纪末,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21世纪),选择和剖析不同时期法国出版物中的相关表述,从中勾勒出在法国和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冀期于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国在他国眼中的形象。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力图从更多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在当今世界,国家形象举足轻重。只有深刻了解了中国形象是如何存在的,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形象,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形象构建做出努力。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本文将首先回顾一下21世纪以前的中国形象,然后针对21世纪按照报纸、杂志、摄影、电影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通过对法国不同时期的出版物文本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不同时期法眼中的中国形象:法国对于中国的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段。每个时期,出于对于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考量,了解和介绍的侧重点会有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形象在法国人眼中时好时坏、时而客观时而主观。然后,笔者将总结迄今为止的中国形象演变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最后,笔者会针对如何更好的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出自己的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