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呕吐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亦随现行癌症诊疗方案中化疗药物的普及,化疗后呕吐的情况在临床上逐渐增加,作为一个古老的症状,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创新,已形成了一个因机证治较俱全的专科。中医无疑是拥有优势的治疗手段。早已在两千年前已详尽记载理法方药全面论述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对呕吐的阐释与发挥内容丰富而全面,历久不衰的经方疗效更经得起古今的临床验证。对经典著作所载的知识客观、全面、多层次地挖掘与梳理,是现今中医经典传承,更可以说是整个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出路。仲景学说可谓中医临床各家必读的入门典藉,研究方法不外从文献学上入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电脑数学技术为工具,使古代文献信息数据化,对整理与归纳医家们学术理论观点知识有强大的帮助。《伤寒杂病论》恰恰具有信息重叠、交叉规律的大数据特徵。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一步深化对中医呕吐的研究,能为中医辨治疑难杂证提供指导参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课题利用属性偏序的数学原理,生成呕吐相关证治与方药群的结构图,分析呕吐主要属性与相应对象的类聚关系、弥散现象、层级次递,以条理地总结呕吐证治规律与遣方用药之法则。方法:为尊重原文真实性、完整性,以较高可视性的知识库进行仲景呕吐证治规律的研究,本研究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元代仿宋刻本《新编金匮方论》(邓珍本)为蓝本,以尊重原著和原著本意为前提,采纳较高公认性注家的诠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著涉及呕吐的原文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合理化的分割,以探讨基本证治规律、隐藏规律等知识。收录诸合符标准条文后,以数据方式录入MICROSOFT EXCEL中,利用属性偏序的数学原理将其转化成可视化模式的结构图,通过特定方式进行子块分割,进一步分析呕吐、欲呕吐、干呕、吐涎沫因机证治的异同。整理归纳证治群、方药群及量效群结构的知识点。结果:应用属性偏序图分析《伤寒杂病论》呕吐、欲呕吐、干呕、吐涎沫各证治群结构间属性与对象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呕吐伴下利主辨寒、热、水三途,分别以温阳、解表、清泄、利水为法;呕吐伴发热重在三阳与二阴,宜分经施治;呕吐伴烦主辨热之虚实,权重温法与清法之应用;呕吐伴腹痛主以太阴不和,治则安脾为要;呕吐伴渴多因水气为患,治以渗利;呕吐伴眩多因上虚致眩,当因因而施。2)欲呕吐以辨阴阳水火两端为要,当辨明热之标本,权衡寒热药物之比重,权正邪虚实之侧重而论治。3)干呕伴下利以阴阳水火失调为主,宜分经复其气化;干呕伴寒热汗出为卫逆扰胃,治以调和营卫;干呕伴吐涎沫多因寒水郁阻,治以温阳化饮。4)吐涎沫多以咳、眩为其伴随症状,其中吐涎沫伴咳皆因阴邪阻滞上焦,治则权轻重以祛除邪气;吐涎沫伴眩当辨上虚与冲逆两端,重在治本。呕吐、欲呕吐、干呕皆以各种原因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呕,因机证治基本类同,不外阴阳、寒热、水火之失调,然当中又变幻多端,吐涎沫病位偏重肺多于胃,病机则偏重水饮为主。对《伤寒杂病论》呕吐方药群研究得出:呕吐治疗最多用药物依次系甘草、生姜、大枣,国老之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三药合用体现仲景治病先保胃气的思想。治疗呕吐常用的类方有柴胡汤类方、半夏散类方、泻心汤类方,分别以其和解少阳、散寒和卫、平调寒热以复胃气下降之机以止呕。除生姜大枣甘草三药外,治呕方中还多用半夏、干姜、桂枝、茯苓、大黄、橘皮;常用药对有:半夏配人参、配干姜,干姜配人参、配黄连、配附子,桂枝配茯苓、配芍药、配石膏以及茯苓配白术。另外,一些涉呕的方后注常言加橘皮、白术,很多含橘皮白术的方剂在原文表达中未言治呕而实能治呕,发现橘皮组方必与生姜同用,而橘皮常配伍人参、枳实,生姜用量多为橘皮之一倍、两倍或以上。白术组方常配伍茯苓、附子、桂枝、人参、干姜,亦存在白术用量不等之情况。结论:本研究的创新性是将传统中医文献学研究与信息科学结合,用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对传统中医经典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全面整理仲景对呕吐的敍述,使原文以生动的可视化方式显示,探讨因机证治见解,深层次分析呕吐方证、方药与量效关系,为临床治疗各类型呕吐提供参考,亦为传统中医经典传承知识发现提供一种崭新技术及示范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