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党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全面实践及其转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经济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发表,标志着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正式形成。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到建国前后,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料。第三,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获得了全面实践的条件。建国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实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崭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放弃了原来具有独特发展模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战略构想,提出并在实践中加速推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了一条直接迈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重大转折。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转轨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一是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二是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东欧因素的影响。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一是对新民主主义杜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认识: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存在矛盾;四是存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是直接来自于经典著作的现成结论,它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独创的理论,有其卓尔不凡的理论光辉和现实意义。(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为经济落后国家在革命后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现实途径。(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历史经验。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即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出发把握基本国情,找准历史方位,提出适应社会进步的任务和策略。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以其丰富的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以其曲折的经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一是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