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海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岸海域(湾)相对于陆架边缘海而言,受人类扰动更为明显,陆源人为输入等过程带来的生物活动在近岸表现的更加剧烈。影响其CO2源汇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陆架边缘海来说具有普遍性,但量值上具有极端性。开展近岸海域海-气界面CO2通量及表层pCO2控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下边缘海(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文针对受城市化影响较多的胶州湾,和以贝藻混养为主的桑沟湾,基于春季现场航次调查及结合以往航次数据,分析了两个海湾pCO2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通量。重点讨论了温度、生物过程等对这两个海湾pCO2分布的不同影响。本论文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春季4月份胶州湾表、底层水体垂直混合均匀,且水柱对表层碳酸盐体系的影响不可忽视。表层海水pCO2测得值在392~1648μatm之间,平均值为496μatm,整体上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强烈的生物好氧呼吸过程是4月份胶州湾为大气CO2源的主要原因。春季4月份胶州湾海-气界面CO2交换速率为13.11mmol·m-2·d-1。(2)胶州湾全年pH在7.28~8.73之间,平均值为8.16,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及空间分布差异。整个胶州湾全年月平均pH变化也呈现类似的双峰型分布。与其他区域相比而言,东部近岸区月平均pH波动较大。温度与生物过程共同控制着胶州湾pCO2、pH的演变:1、2、3月份在低温与强烈的初级生产过程共同作用下,胶州湾pH处于全年较高水平,并且作为大气CO2的汇区存在;4、5月份强烈的好氧呼吸过程是湾内pH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胶州湾为大气CO2源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是胶州湾夏季8月份浮游植物生长高峰期仍表现为大气CO2源的主要原因,同时湾内强烈的初级生产过程也影响着湾内pCO2、pH的变化;9月份温度与好氧呼吸过程共同控制着湾内pCO2、pH的变化;10月份湾内pCO2、pH主要受控于较强的好氧呼吸过程;11、12月份温度与生物过程共同影响着湾内pCO2、pH的变化,二者间的净值大小决定了胶州湾CO2源汇角色。(3)与胶州湾不同的是,春季5月份桑沟湾表层pCO2测得值为225~344μatm,平均值为265μatm,为大气CO2的汇区。表层pCO2分布的趋势:贝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藻类养殖区<湾外近海。春季桑沟湾养殖海域表层pCO2、DO%、DIC及TA的分布主要受藻类初级生产过程控制。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2交换速率为-5.21mmol m-2d-1。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一海区水-气界面可能是大气CO2的汇区,需要精细的航次计划做全面观测,例如养殖区域沉积的大量颗粒有机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再悬浮、降解对水-气界面CO2的贡献,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埋藏通量究竟有多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