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旨在唤起中国外语教师了解认识并能够充分利用电影这一资源在文化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目的语的文化教学在中国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和研究者们也在教学实践和实际需要中发现只停留于给语言学习提供背景知识的文化教学是不够的,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外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所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广义的,从范围上说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意识、态度和技能。其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文中将有一节进行专门论述。我国学者高一虹(2002)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跨越”和“超越”。前者焦点是对具体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有关交际能力的提高,后者焦点是获得一般、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以及反思的、宽容的态度。她认为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跨越”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关注点,但“超越”应是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后半部分的课程及具体的教学设计。电影作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源,在外语课堂上也受到不少教师的青睐,但是大多时候只是利用了它们语言真实性较高的优势,这一点可从以往电影或视听说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等相关活动看出—大都是围绕语言进行的。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探讨利用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但或者局限于对文化内容的提示和讲解,或者较零散,不够系统。本论文总结了电影用于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功能和优势,如电影(或者片断)可以当作案例、提供文化体验、从多方面表现文化的各个层次等,并论证了其用于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作者提出并设计了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电影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对象、教学原则和目标、内容选取和实施及学时分配等方面内容,并且以电影《喜福会》为例给出了一个具体教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前要求、课上电影片断的选择播放和相关活动(如讨论、填空、想象和表演等)、课后思考和写作题目等将前半部分中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中,体现以电影为手段、以文化学习为目的的该课程的特点。本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要叙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概括论述了文化在中国的外语教育中,尤其是以英语为外语的教学中应占有的地位,通过分析现实需要和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强调论证了有必要把其作为外语教育的目标。第三章集中说明了把电影作为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提出和设计了以电影为主要手段和以跨文化为目的的教学课程。第五章对以上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可以延伸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