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妇女第二大恶性肿瘤,也是妇女第三位死亡原因。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和普及,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宫颈癌在较早的期别被诊断出来。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方式有两种:其一为根治性放疗;其二为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伴或不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与淋巴结阴性者相比较,淋巴结阳性患者生存率下降5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患者其生存率约为30%。目前大部分淋巴结阳性患者在根治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但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行辅助治疗后的生存和复发的评估报道较少。目的对以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为首次治疗,术后病理明确存在淋巴结转移的170名ⅠB1-ⅡB宫颈癌患者进行评估,通过生存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因素,建立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的预测模型。并通过文献检索,对5篇文献报道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方法纳入了2002-2008年间FIGO分期ⅠB1-ⅡB期的170名患者,均以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为首次治疗,术后病理明确存在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报道的5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得出髂总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和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的因素。以上述三个变量为基础,将患者分成低危、中危及高危三组,五年无复发生存分别为79.9%、54.9%、34.2%,差异显著(P<0.001),总生存分别为87.5%、63.1%、34.3%,差异显著(P<0.001)。报道的5种模型中有两利,适用于本研究中的170名患者。结论以髂总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和FIGO分期三个变量为基础,建立了ⅠB1-ⅡB期伴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有利于指导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研究背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上皮细胞获得成纤维细胞特性,从而具备侵袭邻近组织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MT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EMT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的丢失,而另一方面是间质标记物,如VIMENTIN, fibronectin,和MMP2等表达上调。EMT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包括SNAIL超家族(如SNAIL1 and SNAIL2), E47和TWIST以及ZEB1、ZEB2等。锌指转录因子SNAIL和ZEB1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实体肿瘤中均有表达,但在宫颈癌中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EMT调节因子SNAIL、ZEB1和VIMENTIN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估SNAIL、ZEB1和VIMENTIN蛋白在10例正常宫颈标本和70例宫颈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ZEB1在肿瘤细胞核表达的阴性、中等、强阳性的比例分别为2.86%,22.86,74.29%,SNAIL在肿瘤细胞核表达的阴性、中等、强阳性的比例分别为5.71%,20%,72.86%。ZEB1核定位与FIGO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6);SNAIL核定位与FIGO分期(P=0.019)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34);肿瘤细胞中的VIMENT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9)。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ZEB1和SNAIL与宫颈癌转移相关,ZEB1和SNAIL的上调可能导致了VIMENTIN的异位表达和上调。ZEB1和SNAIL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