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西黄陵花岗岩岩基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新元古代晋宁期花岗岩的典型代表之一:与汉南、鲤鱼寨岩基一起构成了扬子地台北缘的低钾花岗岩带,属晋宁晚期(833Ma~770Ma)扬子地块北侧的“秦岭洋”向南俯冲造成大陆边缘造山运动的产物。 依据侵入岩演化序列理论、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建立的依据,经调查研究将黄陵岩基分解为四个岩套、十五个单元;依序为:板块碰撞造山前的三斗坪岩套(石英辉长岩-英云闪长岩系)、黄陵庙岩套(奥长花岗岩-淡色花岗闪长岩系)、板块碰撞造山隆起的大老岭岩套(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造山晚期的晓峰岩套(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系)以及造山期后的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岩套为钙碱性系列Ⅰ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组合;三斗坪岩套、黄陵庙岩套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序列。Nd、Sr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陵岩基具有不同的源岩。三斗坪岩套和黄陵庙岩套源岩主要起源于受壳-幔混合作用影响的太古宙“北崆岭群”;大老岭岩套和晓峰岩套的源岩则可能为较“北崆岭群”稍年轻些的镁铁质或高钾钙碱性变质火成岩。对岩体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石的研究表明:它们都是熔融岩浆结晶的产物,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通过岩体构造及其侵位机制研究,认为三斗坪岩套、黄陵庙岩套是在近南北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中于深部塑性域定位的同构造花岗岩,前者依靠岩浆沿构造弱面逐次强力楔入创造定位空间,后者则在近东西向剪切作用和岩浆流体压力双重影响下侵入定位。大老岭和晓峰岩套则是在引张环境下在相当于地壳浅部脆性域定位的构造晚期花岗岩。 运用岩石人地构造学理论,经综合分析对比,黄陵岩基的形成与当时北侧的“秦岭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的碰撞消减机制有关,分别形成了板块碰撞前、碰撞后隆起期、造山晚期和造山期后的花岗岩系列;晓峰岩墙群和A型花岗岩属扬子地块北缘标志性裂解事件的产物。研究认为:黄陵岩基的形成可能代表了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北缘统一古陆块的形成固结,于800Ma±古陆块发生伸展、裂解,并向显生宙构造格局转化的过程;而裂解事件可能预示着Rodinia超大陆破裂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