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中国女性面部雀斑、黄褐斑、雀斑样痣和日光性雀斑样痣皮损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黑素、黑素小体和黑素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并探讨这四种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所有皮损来自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患者面部,包括14例雀斑、13例黄褐斑、16例雀斑样痣和15例日光性雀斑样痣,均为女性,取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作对照。每一块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石蜡包埋;一部分OCT包埋、液氮冷冻。 二、实验方法 1、Fontana-Masson染色:用GRAM染液、Fontana染液和Kernechtrot染液进行染色。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小鼠抗人NK1-beteb单克隆抗体、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G和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进行检测。 3、免疫荧光染色:用小鼠抗人NK1-beteb单克隆抗体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检测。 4、DOPA染色:用0.1%L-DOPA染液进行染色。 三、结果判断标准 1、Fontana-Masson染色结果:黑素被染成黑色。黑素的分布分为五个等级:无黑素,为0级;局部分布,为1级;多部位分布,为2级;几乎连续分布,为3级;连续分布,为4级。表皮黑素的数量及真皮中游离黑素和噬黑素细胞的数量分为五个等级:无,为0级;极少,为1级;轻度,为2级;中度,为3级;重度,为4级。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红染的物质为黑素小体。黑素小体的分布和数量分级同上。 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出亮绿色荧光的物质为黑素小体。黑素小体的分布和数量分级同上。 4、DOPA染色结果:染成黑色的细胞为黑素细胞。计数每张切片中表皮内黑素细胞及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数量,应用MetaM呷hlm落ng即s-tem软件测量每张切片表皮的长度及基底膜带的长度。计算单位长度表皮中黑素细胞的数量,单位长度基底膜带中黑素细胞的数量及黑素细胞数量与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数量的比率。 四、统计学处理 皮损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表皮中黑素和黑素小体的分布与数量及真皮中游离黑素和噬黑素细胞数量的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黑素细胞数量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实验结果 一、黑素的分布与数量 1、雀斑组:黑素的分布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基底层和棘层的黑素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分别<0 .025,<0.001),其他层黑素的含量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真皮中游离黑素和噬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 2、黄褐斑组:黑素的分布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各层中黑素的含量均高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由基底层至角质层P值依次为<0.005,<0.005,<0.01,<0.025),真皮中游离黑素和噬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 3、雀斑样痣组:黑素的分布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各层中黑素的含量均高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由基底层至角质层P值依次为<0.05,<0.025,<0.05,<0.05),皮损真皮中含有更多的游离黑素(P<0.05),真皮中噬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 4、日光性雀斑样痣组:黑素的分布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各层中黑素的含量均高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由基底层至角质层p值依次为<0.05,<0.025,<0.025,<0.025),真皮中游离黑素和噬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 二、黑素小体的分布与数量 (一)免疫组化染色 1、雀斑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各层中黑素小体的含量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比较无明显差异(各层P值均>0.05)。 2、黄褐斑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25),皮损表皮基底层的黑素小体明显多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0.025),其他层黑素小体数量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雀斑样痣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25),皮损表皮基底层的黑素小体明显多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0.05),皮损真皮中含有更多的游离黑素(P<0.025)和噬黑素细胞(P<0 .025)。 4、日光性雀斑样痣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1),皮损表皮基底层的黑素小体明显多于周边正常皮肤(P<0.01),其他层黑素小体数量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二)免疫荧光染色 1、雀斑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各层黑素小体的含量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比较无明显差异(各层P值均>0.05)。 2、黄褐斑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皮损表皮基底层及棘层的黑素小体明显多于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0.05),其他层黑素小体数量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雀斑样痣组:黑素小体在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