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1966年间,在全国城乡地区开展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这是一场出于“反修防修”的考虑以及防止“党变修、国变色”为目的的政治运动,伊始,它旨在解决一些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并在其过程中突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最终,这场政治运动成了“文革”的前奏和预演。甘肃省也是“四清”运动开展比较积极的省份之一,其中,全国第一个“四清”运动的夺权样板——“白银经验”就直接是中央批印,供其他地区作为运动的参考样板。甘肃省的“四清”运动是在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甘肃省委也积极响应,运动开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国家相继下发的“前十条”、“后十条”和“二十三条”。全省的“四清”运动从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3年5月底6月初约至1964年末;第二阶段,从1965年1月至1966年6月“文革”发生。前期,在农村主要是对账目、工分、财物、仓库进行清理核算;在城市则主要进行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后期,城乡“四清”运动的主要内容皆是清经济、清政治、清思想和清组织。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为四章,大体上从这些方面对甘肃省“四清”运动作了梳理: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运动发生前甘肃省的情势,运动的纲领性文件;甘肃省农村“四清”运动的初步开展和全面“大四清”;甘肃省城市“四清”运动的“五反”阶段,“白银经验”的介绍,和城市的全面“大四清”;对甘肃省“四清”运动的初步评析。本文主要从农村“四清”和城市“四清”这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甘肃省的“四清”运动。这次运动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期间生产的发展也不能归功于“四清”运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也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改进了干部的思想作风、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了经济管理、调整了集体经济。与此同时,由于运动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过于强调搞阶级斗争,打击面较宽,因此伤害了一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工作队的一些“包办替代”的做法,使得基层常规组织的权力弱化;群众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方面也严重破坏了基层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初步显露了“文化大革命”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