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麦金农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这一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相符的经济现象,并将其称为“中国之谜”。1996至2015年二十年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并于201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我国M2/GDP水平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经济却未出现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应的高通货膨胀率。为什么“中国之谜”会产生?如何度量我国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偏离?产生的货币供需缺口又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度量我国货币供应量偏离均衡货币量的程度,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货币供需缺口是均衡框架下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货币供需缺口有助于平衡经济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分析货币供需缺口的宏观经济效应,本质上是研究货币与物价、产出之间的关系。虽然货币供需缺口并未带来通胀,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因为超出均衡需求的货币可能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流向低效率的行业和部门。 国内文献主要从M2/GDP、“中国之谜”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问题,并对其定义、成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货币化和资本市场积聚等假说。相较于国内研究,国外文献则侧重研究本国货币与物价、产出之间的关系,更关注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间的关联。 本文首先采用基于货币均衡的方法度量货币供需缺口。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货币供求均衡的前提下,根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建立货币需求函数,从而得到均衡状态下的货币需求,并将实际的货币供给与估计的货币需求相减得到货币供需缺口。选取1996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成交额、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及通胀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短期局部调整模型来研究长期和短期的货币需求。其中,GDP代表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通胀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反映出持币成本。本文在构建货币需求方程时,将股票成交额作为虚拟经济的规模变量引入模型,希望借此研究虚拟经济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5年,我国出现持续的货币供需正缺口。这是因为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使用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下行。 其次,分别分析货币供需缺口对宏观经济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通过观察货币供需缺口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间接效应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渠道,探讨货币流向各行业内部、各部门转而对GDP贡献率的输出效应。2010年以来,货币供需缺口与新增贷款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类同的变化趋势。表明偏离均衡的货币供给可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渠道对各行业及各部门产生不同影响。从行业角度来说,相比于农业,货币主要流入工业和服务业。从企业性质角度看,货币主要流入国有企业而非中小企业。从部门角度看,货币主要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通过分析货币供需缺口的经济效应发现,偏离均衡的货币无法配置到有需要的领域。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央行应该完善利率市场化,健全利率体系。其次,完善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消费结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并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