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危害中年女性身体健康的重要肝病之一,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国人AIH的的临床病理特征尚待明确,AIH肝脏免疫病理损伤及纤维化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研究国际AIH诊断评分标准(IAIHG,1999)对我国AIH患者临床诊断的实用性及AIH的病理学特征;探讨AIH肝免疫损伤及肝纤维化机制。 方法 收集36例临床资料完整且有配套肝穿刺病理检查的AIH患者的外周血标本、穿刺肝组织标本,进行血清学、病理组织学及临床资料分析;对8/36例AIH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进行分离、培养,超微结构观察,并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种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LC)亚群进行检测;采用系列LC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方法对上述36例AIH患者肝组织原位LC亚群进行观察分析:以突触素(SYN)作为肝星状细胞(HSC)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C、Ⅰ型胶原(ColⅠ)、Ⅳ型胶原(Col Ⅳ)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MMPs)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ISH)方法检测MT1-MMP mRNA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TIMPs)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1。按国际AIH诊断评分标准(IAIHG,1999)诊断AIH病例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97.3%。36例AIH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活动性慢性炎症改变,呈现界面炎范围较广且严重,桥接坏死易见,小叶性炎症显著,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玫瑰花状”结构,部分可组织可见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炎症区内较多单个核细胞(MNC)浸润,有不同程度肝纤维化。 2.AIH组外周血源性DC细胞HLA-DR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表面分子CD80、CD86、CD1a和HLA-DR明显高于乙肝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H组外周血总T细胞,CD8细胞及γδT细胞增高;AIH肝组织内浸润的MNC以T淋巴细胞比例为高,CD8~+、CD57~+细胞数随组织学活动指数(HAI)的增加而增多。 3.36例AIH肝组织内SYN阳性HSC主要分布于汇管区、细胞纤维间隔及肝小叶炎症活动部位,尤其活动性界面炎部位往往呈聚集性分布,周围易见胶原纤维沉积,SYN阳性HSC数量与AIH肝组织HAI大致呈正相关。ColⅠ、ColⅣ的表达量随AIH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OlⅣ主要于活动性炎症区域随塌陷窦壁呈聚集性分布,ColⅠ主要见于纤维间隔及汇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管区内,Coll为55一6期(K nodell)Am肝组织内主要的细胞外基质(砚M)成分。MTI一MN[P及m只NA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汇管区周围界面炎及细胞纤维间隔边缘部位间质细胞内,周围少部分肝细胞亦呈阳性表达MTI一MMP及其mRNA表达与AIH肝组织HAI密切相关,且随AIH肝纤维化分期而增强,于54一5期(Knodell)表达量最高,其后有所下降。AIH肝组织内TIMp一1的表达变化随肝纤维化的进展大致呈递增趋势。结论 1 .1999年修改的国际AIH诊断评分标准同样适合于我国AIH患者的临床诊断。AIH肝组织较其他肝病有较特异的病理学特征。 2.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外周血源性DC。AIH组外周血源性DC表面分子检测结果提示AIH患者DC存在异常的免疫活性,Dc可能与AIH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AIH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总T细胞、CDS细胞增高;AIH肝组织内浸润的MNC标记检测,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提示 AIH以细胞免疫为主,但不除外ADCC及Y 6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机制的参与。3 .A工H免疫损伤致反复持续性活动性炎症引起Hsc的大量活化、增殖,进而引起ECM的沉积可能是AIH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价lesMMP及其。RNA与Collv在炎症活动部位的平行分布或表达,推测MTlee呱尸引起CollV的降解,改变HSC周围的微环境而诱导HSC的激活可能是HSc活化、增殖的机制之一。AIH肝组织内T工MP增加且与纤维化分期相平行提示A工H ECM的降解水平相对低下可能是Am肝纤维化进展的另一重要机制之一。此外,本实验结果显示S翎为研究肝纤维化组织内HSC的一个较好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