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中所提出的一项创新性的概念,目的在于保护我国生态功能重点区域、敏感区域以及脆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遥感(Remote Sensing,RS)的手段,利用遥感、气象、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出符合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定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根据河南省黄河流域的位置特征,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采取水量平衡方法、通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方法、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将评价后的结果分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中的极重要区划为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红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红线面积为4044.30 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11.06%。(2)根据河南省黄河流域所存在生态问题,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根据水土流失方程,选取降雨侵蚀力、地形因子、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等4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并对其分级。分级结果将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敏感和一般敏感2个等级,没有极敏感区域。敏感区域总面积为18331.74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50.14%;一般敏感区域总面积为18225.97 km ~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49.86%。(3)根据相关区划、保护地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结合遥感影像,将河南省黄河流域8类禁止开发区进行空间叠加,去除重叠部分后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禁止开发红线区,禁止开发红线区面积约为3612.28km~2,约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9.88%。(4)通过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得到的极重要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进行叠加,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结果。剔除基本农田和细小斑块后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470.95km~2,约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14.96%。(5)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在不同分区的情况,将红线分别与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进行评价。根据统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的三个省辖市分别为洛阳市、三门峡市和济源市,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分别为46.83%、28.34%和8.40%。安阳市、新乡市、濮阳市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小。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林地面积约为3551.84km~2,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64.92%,其中有林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58.32%。其次是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耕地,面积分比为1060.25 km~2、681.19 km~2、135.52 km~2、38.45km~2,分别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19.38%、12.45%、2.48%、0.70%。(6)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范围、面积以及河南省黄河流域基本情况,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