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低震级地震对震区基层医院不同人群心理及情感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不同年龄段、居住地址、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医院人群在持续应激下心理和情感各方面情况的比较,了解震区基层医院不同人群在震后心理状况,使其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心理帮助,更快更有效的恢复心理健康。同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连续低震级地震后医院不同人群个人对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期望医疗单位及政府部门能够采取哪些措施等应急内容的情况。  方法:在连续低震级地震开始半月时,应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应激压力反应问卷、应激评价量表以及心境状态量表,对地震所在县所有基层医院的在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和情感的区别,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非医护人员组比较,医护人员组正性情绪量表(PA)因子得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但负性情绪量表(NA)因子得分显著减少(p<0.05)。与非医护人员组比较,医护人员组在情绪反应因子(FER)、躯体反应因子(FPR)、行为反应因子(FBR)、应激反应总分(SR)得分上均显著升高(p<0.05)。与非医护人员组比较,医护人员组在应激评价量表的自控性、他控性、挑战性因子得分上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但在威胁性、利害性、不可控性、应激性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降低(p<0.05)。与非医护人员组比较,医护人员组在心境状态量表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及情绪混乱总分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在自尊感因子上得分显著升高(p<0.05),在精力因子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与未经历类似地震组比较,经历类似地震组正性情绪量表(PA)、负性情绪量表(NA)各因子得分、情绪反应因子(FER)、躯体反应因子(FPR)、行为反应因子(FBR)、应激反应总分(SR)得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未经历类似地震组比较,经历类似地震组在应激评价量表的威胁性、挑战性、利害性、不可控性及应激性因子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自控性、他控性因子得分上显著升高(p<0.05)。与未经历类似地震组比较,经历类似地震组在心境状态量表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精力、自尊感及情绪混乱总分因子上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址各组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应激压力反应问卷、应激评价量表以及心境状态量表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问卷调查还显示,41.6%的被调查者期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抗震知识讲座、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及提供救援物资等社会支持。51.1%的被调查者期望政府部门能够合理解释此次连续低震级地震的原因(如是否与建造水库相关),并希望政府部门同样能提供相关抗震知识讲座、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及提供救援物资等社会支持。34.1%的被调查者已经主动学习大量抗震逃生知识,40.2%的被调查者被动初步学习抗震知识,25.6%的被调查者未学习抗震知识;仅33.8%被调查者有在床头准备饮用水;48.4%被调查者有考虑过家中和工作场所内的最佳地震逃生场所;仅30.0%被调查者已固定盆栽或其他可能因地震破碎脱落物品。  结论:本调查结果表明,面对连续低震级地震灾害,医护人员较非医护人员更能够保持镇定,对应激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心境状态相对较好,对愤怒等消极情绪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经历类似地震者在自控性、他控性相对比未经历者强;但不同年龄段、居住地址、性别及文化程度者在情绪和应急上无明显差别。因此,在进行连续低震级地震灾害的心理援助时,应针对性基层医院不同职业分工的人群采用不同心理干预内容,对非医护人员的应激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及适应能力进行更为针对性的加强辅导,并且加强医疗单位及政府部门社会支持力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