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严重影响了国有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其潜在的风险也挥之不去。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全文包括导论和结语在内共分七部分,围绕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制度成因和治理对策层层展开。导论首先用李约瑟之谜和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说明制度的重要性,提出“制度决定经济绩效”的观点,其次界定不良贷款的定义,再次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最后指出本文的六点主要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制度经济学引入不良贷款领域的研究;划分不良贷款形成的四个阶段;提出制度与不良贷款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主张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经济区划设立一定数量的派出机构;提出利用政权力量清收不良贷款的观点;主张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第二部分将我国由于制度变迁而导致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部分说明研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为指导,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制度与贷款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制度与贷款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制度决定贷款质量。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在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又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不良贷款,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法律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强有力工具,法律制度越健全,信贷合约越能得到有效执行,信贷资产质量就越高。良好的信用制度不仅有效地约束企业的借贷行为,保证信贷资金有借有还,而且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从宏观经济层面促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明晰的产权制度激励银行加强贷款管理,加大收贷力度,增强银行监督企业经营和资金使用的积极性;同时,明晰的产权制度激励企业和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强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硬化企业约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的银行制度不仅有效地约束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保证信贷资金有借有还,而且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从宏观经济层面促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五部分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金融,加大了国有银行的信贷风险;宏观调控不当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地方政府支持企业竭力争取银行贷款和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按行政区域设置司法机构不可避免地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对银行债权的实现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对借款人缺乏法律约束力;法律的执行和对执行的监督乏力。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降的产权制度原因是:产权所有者资金注入严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