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比较重要的女作家,她曾于1953年由英国的贺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出版了一本英文长篇自传体小说《古韵》(Ancien t Melodies)。这部小说由于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有中译本,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并不太人所注意。但事实上,这部小说具有某种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其文本经历了一个从中文到英文再到中文的演变过程,这种在不同语言之间“往返旅行”的现象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当中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更重要的是,凌叔华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曾与英国著名的作家和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反复通信,两人围绕小说的内容、风格、体裁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伍尔夫多多少少参与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古韵》这种比较特殊的创作过程,进而在一种跨文化交往的视角下,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生成的一种特殊可能性。在对小说的版本、内容以及凌叔华与伍尔夫的通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第一章考证了凌叔华对伍尔夫文学思想接受的“前史”,主要对凌叔华接受过《一间自己的房间》——这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的可能性进行考证。通过这一章可管窥凌叔华主动与伍尔夫通信的思想动机,同时展示了20世纪初期伍尔夫的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并且概述凌叔华进入伍尔夫文学视野的原因。在第二章中,主要通过对伍尔夫与凌叔华之间的十六封通信和《古韵》小说文本进行文本细读,钩沉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潜在的语意,验证伍尔夫和凌叔华不同的创作论和审美视角在《古韵》中交汇的效果:包括《古韵》的自传体小说体裁的确定、两种审美视角的存在而产生了细节描写上的趣味差异、“汉译英”写作方式也使小说产生了独有的特色。凌叔华在适应英语读者的审美需求与保持写作独立性试图进行了平衡,另外,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古韵》中也得到了发挥。在结论中,本文概括了两位作家之间的文学交往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对《古韵》文本的影响,她们的交往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往中的象征符号:伍尔夫对凌叔华的“指导”的过程中怀抱东方主义的幻象、。产生了《古韵》独有的审美特征,而凌叔华对此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在接受来自伍尔夫的写作建议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写作独立性,使《古韵》成为了一个具有凌叔华个人风格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