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足迹分析的沈北新区低碳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是现如今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不断增加,人居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低碳减排是应对全球变暖和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三大来源分别是:建筑、交通和产业。其中,产业占43%。产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寻找低碳产业的规划路径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沈北新区的碳足迹和碳汇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工业燃煤是影响沈北新区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对沈北新区136个重点碳排放工厂碳排放的量化研究,并在空间上做以分析,从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生态产业园。从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排放两方面提出具体应对策略。增汇方面:通过对区域内固碳速率、固碳潜力以及格局效益的分析,从增加碳汇面积和增加复合绿量两方面提升区域的碳汇量。减源方面:通过两个主导方面,自然条件(环境要素)和社会条件(产业指导发展政策)进行约束,用GIS进行地块模拟,并得到低碳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本文研究共分6个章节:第一章从全球变暖、低碳城市规划、低碳产业规划不同层面分析论文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述,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框架。第二章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回顾近些年国内外低碳产业规划以及其相关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应用和进展。第三章通过对沈北新区碳足迹和碳承载力的计算,对沈北新区进行碳安全评价。并分析CO2排放构成,得到燃煤过高是其碳排放过大的原因,对此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沈北使用燃煤主要是供暖和工厂使用。这里主要研究工厂,对产业体系现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136个重点碳排放工厂的清单编制,进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第五章根据碳汇空间布局现状,应用GIS对研究区植被进行识别,计算不同植被类型碳汇用地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明确主要碳汇区域,从安全格局和碳汇量两个方面,提升复合绿量,得到碳汇优先的碳汇空间布局方案。基于沈北新区产业碳源空间布局现状,应用GIS,在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约束下,得到产业碳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第六章基于第五章对低碳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研究,具体应用到沈北新区,对减碳和增汇的规划调整的具体实践应用做出展示。通过以上研究和实践得出结论:(1)规划者应注重碳源空间与碳汇空间的协同优化,进而达到低碳产业的目标;(2)提升区域的复合碳汇承载力应从安全格局构建和增加碳汇量两方面入手;(3)产业作为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低碳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和紧凑式的产业用地空间布局。
其他文献
以IEEE33和IEEE21系统模型为例进行仿真试验,对遗传和鱼群、遗传相结合的两种算法在MATLAB中分别编写其相应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程序,相比于遗传算法有功网损更小、电压稳定性更
<正> 修辞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和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文学作品赏析和篇章分析里也要涉及到修辞的因素,至于讲到语言风格、作家风格则更是
摆脱把规划看成为几张图纸的思想,规划背后应有着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深厚的研究工作支撑,特别是要做好产业策划研究工作,可以说有效的规划应是“过程”大于“结果”的。只有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经营者,在企业对员工做到积极激励、对企业架构和运营过程做到进一步约束,有效发挥内控的重要作用,对于有效规范企业的日
<正>随着苏宁完成了从"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战略调整,苏宁的人才战线,也正随之发生变革。现在的苏宁云商,处于什么境况?虽然外界的猜测和质疑声时有出现,但在战略执行和
期刊
为解决单个体天牛须搜索算法在多维问题寻优时存在收敛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群体学习行为与竞技场竞争机制的天牛群搜索算法。首先,算法嵌入混沌序列生成天牛群体,使个体在移
利用视觉传达中版式设计的概念研究新一代视频媒体:影视作品片头片尾设计、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设计、新一类电视资讯节目、影视广告等的画面构成与运动形式,进而探讨了如何运
采用低聚木糖生产废渣替代麸皮固态发酵制备β-甘露聚糖酶,研究了碳源种类和组成、诱导物、氮源种类和组成对黑曲霉固态发酵制备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废渣
<正>面对2009年8月至今以来的秋冬春连旱,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我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绿地、改善小气候环境、合理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