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是现如今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不断增加,人居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低碳减排是应对全球变暖和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三大来源分别是:建筑、交通和产业。其中,产业占43%。产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寻找低碳产业的规划路径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沈北新区的碳足迹和碳汇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工业燃煤是影响沈北新区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对沈北新区136个重点碳排放工厂碳排放的量化研究,并在空间上做以分析,从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生态产业园。从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排放两方面提出具体应对策略。增汇方面:通过对区域内固碳速率、固碳潜力以及格局效益的分析,从增加碳汇面积和增加复合绿量两方面提升区域的碳汇量。减源方面:通过两个主导方面,自然条件(环境要素)和社会条件(产业指导发展政策)进行约束,用GIS进行地块模拟,并得到低碳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本文研究共分6个章节:第一章从全球变暖、低碳城市规划、低碳产业规划不同层面分析论文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述,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框架。第二章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回顾近些年国内外低碳产业规划以及其相关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应用和进展。第三章通过对沈北新区碳足迹和碳承载力的计算,对沈北新区进行碳安全评价。并分析CO2排放构成,得到燃煤过高是其碳排放过大的原因,对此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沈北使用燃煤主要是供暖和工厂使用。这里主要研究工厂,对产业体系现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136个重点碳排放工厂的清单编制,进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第五章根据碳汇空间布局现状,应用GIS对研究区植被进行识别,计算不同植被类型碳汇用地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明确主要碳汇区域,从安全格局和碳汇量两个方面,提升复合绿量,得到碳汇优先的碳汇空间布局方案。基于沈北新区产业碳源空间布局现状,应用GIS,在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约束下,得到产业碳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第六章基于第五章对低碳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研究,具体应用到沈北新区,对减碳和增汇的规划调整的具体实践应用做出展示。通过以上研究和实践得出结论:(1)规划者应注重碳源空间与碳汇空间的协同优化,进而达到低碳产业的目标;(2)提升区域的复合碳汇承载力应从安全格局构建和增加碳汇量两方面入手;(3)产业作为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低碳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和紧凑式的产业用地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