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我国便开始了把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且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也变成了数量型调控,但是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以及金融脱媒的出现,使得我国央行的流动性监管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便有很多研究者开始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相应的关于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些年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已经变为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型调控,都逐渐采取了规则型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处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过渡阶段,泰勒规则则是作为价格型调控的代表货币政策规则,因此本文将探讨在开放条件下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本文先研究了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首先区别了相机决策货币政策和规则型货币政策;然后再运用数理分析证明了规则型货币政策优于相机决策货币政策;最后总结了央行在设计货币政策时应遵守的原则,并详细阐述了央行在货币政策规则下的操作框架。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国情分析了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我国基本上满足泰勒规则的适用条件。后来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原始的泰勒规则为基础,加入了货币因素、资本因素和汇率因素构建出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该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入货币因素、资本因素和汇率因素的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是适用的,具体得到的结果有:我国利率调控存在利率平滑特征,央行的决策也具有连贯性;此外利率调控也能够对通货膨胀和产出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相反对资产价格没有过多的重视,利率调控并不能对资产价格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实际有效汇率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利率政策对汇率变化能起到一定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前面所得到的结论,结合规则型货币政策的一些使用条件,从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意见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