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湖群中的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承担着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用水、蓄洪防洪、排污净化、水产养殖等功能,也是水路运输和大湖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深入探讨洪湖水质时间变异规律与空间格局现状的前提下,综合评价洪湖水环境质量,对实现洪湖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还能为今后开展湖泊水污染机理研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依据洪湖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2001年—2011年洪湖8个监测点的常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2012年8月洪湖139个监测点的实地调研取样,综合运用单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法以及空间插值法等方法探讨了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在全面系统地分析各主要水质参数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湖泊污染来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时间序列上,年际分析研究表明:洪湖水质2001年—2011年的水质综合指数在2.97-9.02之间,仅2001年达到了Ⅱ类水标准。其波动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4年,洪湖水质急剧下降;第二阶段为2004年—2006年,洪湖水质呈现好转趋势;第三阶段为2006年—2009年,水质又开始恶化;第四阶段为2009年—2011年,洪湖水质略有好转。其中,2009年是水质最差的一个时期。年内分析研究表明:总磷、氨氮、高锰酸盐等指标浓度与Ⅱ类水质标准是一致的,总氮的平均浓度却大大超过了Ⅱ类水质标准。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水文期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本文采用综合分析法对三个水文期做了比较,其中丰水期污染最重,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最低。2、在空间格局上,洪湖大部分水域达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应执行的Ⅲ类水质标准,但北部和西部的部分水域水质尚不能达标,还处于Ⅳ水质标准,甚至西北部水域和黄堤闸附近水质只能达到Ⅴ类水。整体上看,洪湖水质从入水口—水产养殖带—空旷区—中心区—流出口的方向呈现依次向好的态势。2012年,洪湖整体水质呈现较好状态,但其离《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21-2030年)》中所要求的Ⅱ类水质目标尚有一定距离。3、建议:首先,由于多年的围垦和围网养殖不仅使得洪湖湖泊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退化,还直接导致了洪涝灾害威胁加重,因此退渔还湖、退田还湖迫在眉睫,洪湖应该以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利用,严禁非法填湖。严格控制在湖泊等半封闭性水体发展养殖业,尤其要控制其养殖面积和养殖方式,确保湖泊的水质稳定并逐步改善;其次,积极发展洪湖沿岸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方位实现向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积极建设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才能最有效避免企业“三废”,最大可能的减少湖泊污染,保护洪湖水质。最后,要切实实行上述措施就必须加强管理,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基础上,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使洪湖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走上法制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