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 zhangwuensis)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90年在樟子松人工林中选育出来的一种天然杂交新变种,具有生长快、耐瘠薄、干形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等许多优良特性,是我国北方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之一。自发现之后,科研人员对其起源、形态、生理、生态学等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嫁接方式进行了无性扩繁。目前已推广到辽宁、甘肃、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等“三北”地区。但由于彰武松选育时间短,加之唯一的母株已被砍伐,虽然科研人员已经通过嫁接技术营造了小面积的良种基地及采穗圃,彰武松良种及苗木的供应量仍明显不足。嫁接是目前彰武松唯一应用于生产的繁殖方式,而嫁接需培育3-5年生樟子松做砧木,且对采穗及嫁接时间和技术有严格要求,成本较高,难以实现短期内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因此,建立彰武松微繁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彰武松封顶芽或新梢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其腋芽的诱导、仲长、生根以及愈伤组织的诱导等的影响,探讨彰武松组培快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外植体所需灭菌时间不同。以封顶芽为外植体,用70%的乙醇处理30s后再用0.1%的HgCl2灭菌5min,灭菌效果较好,而以新梢为外植体时则用0.1%的HgC12灭菌7min,效果较好。(2)培养基成分对腋芽的诱导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试验的3种基本培养基中,含有NH4NO3的WPM培养基上腋芽诱导率最高(73.62%),而在不含NH4NO3的WPMG和MSG两种培养基上,腋芽的诱导率仅15.47%和0.98%。(3)BA、ZT以及低浓度的TDZ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彰武松芽丛的发生,而KT仅能诱导外植体萌发,无芽丛发生。在添加2mg/L BA的WPM培养基上腋芽诱导率最高达57.5%,与3-5mg/L时的腋芽诱导率无显著差异,而与1mg/L时的诱导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配合添加低浓度的NAA并没有显著提高腋芽诱导率。(4)培养基中的蔗糖、琼脂等添加物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腋芽诱导率。在WPM培养基上添加30g/L蔗糖800mg/L NH4NO3、7g/琼脂和1g/L肌醇,腋芽诱导率均高于本研究所设置的其它浓度。(5)不同取材时期彰武松腋芽的诱导效果明显不同。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外植体均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腋芽发生,其中10-12月份,深度休眠的封顶芽诱导效果最好,4月份之后,彰武松开始萌发,其新梢的腋芽诱导率明显低于封顶芽。(6)通过在添加和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BA)的WPM培养基中交替继代培养可以实现芽丛的伸长与增殖。同时,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g/L的活性炭有利于腋芽的伸长,而水解酪蛋白和L-谷氨酰胺的加入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7)不同浓度的BA和NAA配合使用,可使封顶芽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100%,其中大部分为黄绿色块状或颗粒状。但本研究未能从愈伤组织中获得不定芽的分化。